2020-11-06・Array

2020-11-06・Array
「機器嘛A剝龍眼肉!」中科大發表研發成果

「電腦嘛A選土豆!」已不是新聞!「機器嘛A剝龍眼肉!」才是前所未見!農委會農糧署有鑒於果農反映龍眼乾加工過程缺人工,加上傳統手工剝製龍眼乾有衛生疑慮等問題!特別委託臺中科技大學研發剝龍眼肉的機器,專案主持人副校長鄭經偉所帶領的團隊,經過3年研發,從無到有,幾經多次修改,一台全球絕無僅有的剝龍眼肉機5日終於橫空出世,在台南的仙湖休閒農場亮相發表。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副組長「饒美菊」肯定臺中科大研發團隊的表現

 

鄭經偉教授指出,臺灣是亞洲區龍眼重要產地之一,也是農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由於龍眼保鮮期短,多採鮮果烘製成乾的方式便於保存,也延長食用期限,而且,龍眼乾肉用途甚廣,除可添加在麵包糕點、飲品果汁外,更常被拿來作為藥燉食療、補深益氣使用,食用價值很高。但龍眼乾剝肉工人難找、工資高居不下,還有食安疑慮都是農民當前的大煩惱,因此,研發剝龍眼肉機器成為唯一解方。

 

研發團隊受委託製造剝龍眼肉機後,發現全世界都找不到類似的機器可以參考,只好自己設計、開模、組裝,耗時3年,歷經無數次的修改、調整,終於完成剝龍眼肉原型機,研發團隊成員李承翰、賴嘉均表示,目前原型機的剝肉成功率已達8成,每小時可產出4斤龍眼乾肉,如果成功量產將可解決工人短缺、儲存空間及產品食安疑慮等問題!

 

示範觀摩會現場氣氛熱絡。

鄭經偉教授說,有吃過帶殼龍眼乾的人應該都知道,用手或放入嘴裡把龍眼肉從種核分離,都不是哪麼輕而易舉,何況是用機器?影響剝肉的因素從龍眼乾的大小、果肉厚薄、烘乾率、環境溫度等都環環相扣,都影響剝除過程沾粘情況,複雜度絕非外界所能想像,不然市面上早就有人研發剝龍眼肉的機器,不須等到今天。

 

根據調查統計,臺灣每年光是耗費在剝龍眼乾肉的人工費用高達5到8億元之間,而且找工人越來越困難,加上人工剝製不免有食安衛生的疑慮,也影響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的機會,如果,龍眼乾的加工部分,能夠以機器完全取代人工,將可解決許多問題,降低生產成本,為農民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

 

仙湖休閒農場舉辦的剝龍眼肉機示範觀摩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農業資材組副組長饒美菊、仙湖休閒農場主人吳侃薔等產官學業界代表數十人都出席活動。饒美菊副組長對剝龍眼肉機器性能相當滿意,並肯定中科大智慧產業學院的研發能力,強調會持續支持優化性能。鄭經偉教授也說,希望藉示範觀摩讓產官學業界提供寶貴意見,改良機器以完成量產前的最後一哩路!

 

 

(中國時報 / 蔡仁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