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中時Featured

2021-06-22・中時Featured
如何因應假新聞?

媒體從業者交流分享會 堅持做最好的媒體人

疫情期間,由台灣好報主辦,台灣好報社長宋智忱擔任主持人。藉由網路視訊於6月19日舉行一場媒體從業者交流分享會,為題「新聞的真與假,如何因應假新聞?」會中邀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林如森教授、佛光大學傳播系宋銘教授,以及線上媒體記者經驗分享,受邀記者有:旺報王雅芬、臺灣人民報社長巫月樺、台灣電報社長江文賓、台灣導報蔡淑娟、台灣導報林獻元、臺灣好報鄭儷絲、台灣華報王雅君、指傳媒張世昌、民生好報廖宥婷、藍雀新傳媒社長許永傳..等,就面對疑似假新聞事件如何因應?近年國內外疑似假新聞事件案例分享等主題先進行理論分析講解。其實媒體一直是公認的「第四權」,昐手握這權利的當下,不論處理任何類型的新聞事件應該本著良知善用公器,謹慎多方求證,客觀報導。

為了讓真相如實呈現,讓社會有更好的輿論空間,同時兼顧大眾擁有知的權利,不論哪一種媒體皆應該嚴肅看待這個權利與職業,從第一線把關,齊心讓涉及不實的報導消失。即使在最不友善的時代也要堅持做最好的媒體人。

會中探討其中有名的知名案例如中央社記者吳柏緯於3月14日的報導中,針對國際媒體的不實指控,求證主管機關後做的平衡。中央通訊社的新聞報導源於因BBC中文網指出,「臺灣口罩日產能達千萬片,但有部分是由受刑人縫製,對此經濟部澄清,每日千萬片口罩是醫療用口罩,並非報導中所提的布口罩,該報導與事實不符。」記者求證後,其報導如下:「對於BBC中文網這篇報導,經濟部稍早發出澄清,強調報導內容與實情不符。經濟部指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徵用的口罩為醫用口罩,目前國內單日產量已可突破1000萬片,最終產量可達每日1300萬片。但所徵用的口罩都是醫療用口罩,並非報導中所指的布口罩。

另外還有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有BBC報導英國母親指稱女兒及其澳洲籍男友,遭我國要求在台灣居家檢疫14天,卻嫌環境差「像監獄一樣」,但經過求證將檢疫環境照片公布後,根本像民宿一樣舒適。BBC未經求證與平衡的報導引起強烈反彈後,官方網站才撤下原報導,並且做出新的平衡報導。媒體從業人員是否該自省,為何連國際知名媒體也犯這種疏失呢?

還有今年4月,一則BBC有關記者來台的新聞聲明引起國內外網民關注,主角是一位記者—沙磊(JohnSudworth)駐地從北京轉移至台灣。在這條聲明中,BBC自詡「揭露真相」而受到不公平對待,但鑒於BBC過往對台灣多則有失偏頗的新聞報導,反而引來不少反駁和質疑?台灣網友對於沙磊來到台灣的新聞,或以揶揄或諷刺或警告方式提出看法。例如,「臺灣還在收洋垃圾」「以前在大陸製造假新聞,現在是打算來臺灣製造假新聞嗎?」台灣網友對任何不利台灣的言論一向團結對外,期望BBC記者沙磊(JohnSudworth)在台灣期間務必嚴守媒體人的職業道德操守,不要像新疆棉花採收方式或新冠病毒病疫情的相關報導歪曲事實,為了增加新聞能見度而混淆及模糊「關聯性」及「因果關係」,將不相關之事串聯導致聽閱人之誤會,任何媒體皆ㄧ樣,報導需做查核與平衡報導,否則團結的台灣網民的力量可是極大的。

BBC作為國際知名和最具權威性的公共電視,被台灣新聞界視為「可望而不可及」的模範生,卻在這個報導事件中被狠狠打臉。雖然該篇報導現在已經下架,但是在網路時代,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即使已刪了新聞,也擋不住網上的轉載和批評。「查證」、「平衡報導」是中外新聞學教科書的第一課,受過專業訓練的從業人員不可能不懂。但即使如BBC,一樣可能陷入假新聞的風暴中。

目前大部分對於假新聞的處理方式,不外乎是刪除或是標註警告,兩者都是消極的處理方式,並不能對受內容影響的人們有任何幫助。媒體做為第四權,在快速傳播的網路時代中,每個新聞事件的真相跟政黨無關,不必特意仇商或仇富。謹守對事不對人,才能遇到訊息時理性判斷與思考、進一步小心求證,平衡多方立場,不要隨意轉發沒有根據的留言,成為製造假新聞的幫兇。本次分享會透過媒體人的力量,讓新聞事件以真相呈現,一起讓我們的閱讀環境更優質。

(中國時報/梁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