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1・中時-綜合報導

2023-08-11・中時-綜合報導
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建築紀念大展

看見台中—閱讀城市的一百種方法

作為《看見台中—閱讀城市的一百種方法》的第一棒,也是巡迴展的《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建築紀念大展》回到張肇康先生職業生涯開端的東海大學,極具歷史意義。這裡留下了他初期的創作成果,也是他以新的觀點重新思考華人現代建築的實驗場。並在臺中市立圖書館溪西分館二樓延伸微型展,希望專業的建築能更貼近日常走進市民,及喚起市民對建築的熱情與關注。

閱讀一座城市,必須知道其發展歷程的來龍去脈,而不同年代留下的軌跡和交錯重疊的角落,就如同閱讀一本多人共筆書寫的故事書。《看見台中》計畫希望能發掘臺中市豐富的都市敘事,藉由看不見的城市來串聯起分散四處的可見物質環境,得以讓參與者一窺表象背後的運作過程。位於臺中市西屯區的東海大學,不僅帶來現代主義建築的實質營造,也是一個城市啟蒙的重要場域。張肇康先生在貝聿銘的邀請下,自1954年開始和陳其寬一起參與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融合了現代建築、地方民居、華人園林等不同的建築風格。因擅長構造與細部設計,1956年貝聿銘率先派張肇康抵台監督工程,包含東大附小、理學院、舊圖書館、體育館、部分男女生宿舍等,對東海大學校園的成形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張肇康先生是華人近代建築史上最具傳奇性、也是第一代接受最前衛的包浩斯教育的建築師。1922年出生於廣東中山,長居香港,曾祖父是前清的道臺;祖父在香港經營地產,如安蘭街、蘭桂坊、啓德機場和一些碼頭;1941年12月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佔領香港期間,家族開始衰落。祖父喜歡收集骨董,思想較傳統,因此張肇康也在私塾念過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和華人文化很親近。張肇康是長孫,自小受溺愛,儘管父系母系的家庭都是大商賈,自己卻不擅做生意,喜歡文學、藝術。

1946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中國第一所採用包浩斯教育方式的建築系,張肇康是第一屆畢業生,隨後進入基泰工程司跟隨楊廷寶建築師兩年。大陸政權易手前,張肇康赴美伊利諾理工學院(IIT)深造,受教於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 1895-1983),1949年進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師從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取得碩士後,短暫幾年在美工作,1954年在貝聿銘的邀請下,和陳其寬一起參與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和建築設計,這是他與臺灣結緣的開始,隨後展開他精彩的一生。

早年在臺灣、香港、美國都留下許多重要的作品。1970年代中由美國返回香港定居,1983年起,率領香港大學建築系學生多次考察中國傳統建築與鄉村景觀,與瑞士建築師維爾納.布雷澤(Werner Blaser, 1924-2019)及港大講師龍炳頤同行,共遊歷了一萬二千公里,並於1987 年與布雷澤共同出版《中國:建築之道》(China: Tao in Architecture)。張肇康晚年必然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他,告訴他回到滋養華人文化的土地上尋找答案,並以新的、當下的眼光來看待並紀錄傳統民居,所以該書不僅僅是測繪紀錄,裡面還飽含觀點與未來的視野,張肇康知道如果今天回顧傳統還有任何意義的話,唯有以「現代之眼」詮釋之。張肇康先生留下的建築資產,對整個華人建築文化的現代性,潛藏著無以限量的重要性,這是該策劃該展覽的緣由。

本展覽由社團法人臺中市建築師公會、東海大學建築系共同主辦,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合辦,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與東海大學建築系共同執行,於2023年8月11日下午14:00於東海大學藝術中心開幕開展,展期到9月20日,期間有兩場演講、一場座談及八場導覽,歡迎臺中各界關心建築文化的朋友蒞臨觀賞。

(中國時報/謝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