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第六屆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在南京成功舉辦。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自2019年創辦,六年來累計聯動大陸和臺灣博物館25家,文創企業200餘家,兩岸設計師500多位。此次活動在兩岸企業家峰會現代服務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進小組的指導下,由南京市相關主管部門協辦、南京創意中心承辦,聯動兩岸博物館、文創專家、學者及文創青年,通過交流互鑒博物館IP跨界衍生的新模式、新案例,解鎖文博寶藏傳承與煥新的路徑。
以「源·創」聚力,打造引動兩岸青春力量的文化品牌
「文化同源,未來共創!」兩岸企業家峰會現代服務業及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進小組臺方副召集人鄭家鐘在致辭中著重肯定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始終堅持傳播「源·創」理念,在創新與傳承中堅定文化自信、講述兩岸攜手共創的中國故事,「這真的很讚!」
「文化的主體是人,傳承煥新的載體也是人。」南京市台辦主任賀承瑤表示,作為一個彙聚兩岸青創力量的年度文化盛會,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發端於南京、壯大在南京。六年來,活動通過聚焦文化創意產業,聯動大陸和臺灣博物館、文創企業、設計師、文創青年等多方力量,持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產業合作,不僅為兩岸文化、旅遊、消費等多產業發展開闢了新的空間;也讓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走進南京、留在南京、創在南京。
以本次活動的觀眾為例,不僅有在寧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臺胞家庭,更有30多名從臺灣新北、宜蘭來參加活動的青年以及文化、金融行業的企業界人士。他們表示,期待通過活動與大陸產生更深層次的鏈接與合作。隨著活動品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正以文化聚力、以創意凝新,構建兩岸人才聚合、專案匯合、產業融合的「南京樣本」,助力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新的更快發展。
以創意為媒 煥新彰顯城市人文底蘊的IP
隨著文博創意產業的興起,博物館IP衍生已逐漸成為活化文物的重要途徑。無論是IP創意設計、數字賦能,還是空間延伸、跨界融合,博物館IP正以勢不可擋之勢創新傳承、持續煥新、一個個「破圈」案例更是撲面而來。第六屆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吸引了中國南京雲錦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新北市黃金博物館、臺灣桃園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等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與文創企業積極參與,深度圍繞「博物傳承·聚智馭新」的主題進行探討。
活動中,來自臺灣的嘉賓們十分默契,紛紛採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展開演講。其中,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室專門委員、臺灣實踐大學創意產業博士班教授陸仲雁以「從博物館文創到文化空間產業」為題,講述了博物館IP從文創產品到文化資產再到文化空間的產業拓展,有著無限可能的未來。臺灣桃園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木藝生活節」主策展人、臺灣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副教授黃文宗則聚焦創意落地,娓娓道來「如何才能設計出既有文化內涵又具實用價值的文創商品」,揭秘了小文創背後的大產業。而來自南京、南通、淮安、寶雞等各城市的博物館代表們則圍繞「博物館很有看頭」,從品牌聯名、城市文旅、創意研學等多個角度切入進行主題演講。南通博物苑副院長彭春梅通過「『雙減』背景下基於新課標的 謇·行——南通博物館研學」的實例,帶我們解鎖了文博IP與教育結合的新玩法。淮安市博物館館長陳永賢以「創新多樣化展覽體系」為序,分享了以文博IP鏈接多類空間資源、打造城市新消費場景,讓「刷博物館去」持續成為文化潮流的創新案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副院長翟慧萍則進行了「在『青銅器之鄉』,看『文物活化』」的演講。
以潮流引領 打開文化傳承講述的新視角
當下,文博行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博物館文化以穿越古今的魅力打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大陸和臺灣的青年通過跨界衍生、沉浸體驗、數位化講述等多元化的方式參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中來。「80後」臺青簡名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土生土長的臺灣青年,他在2020年以文化專業人才的特殊身份,成為南京雲錦博物館館長。自此,他生根南京,成為一名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活動中他以「兩岸同『耕』活化中華文化」為題,講述了兩岸文化工作者以兩岸同根為源點,結合數位化技術探索符合年輕人喜好的雲錦產品,讓「寸錦寸金」的雲錦走入大眾視野的故事。作為兩岸博物館IP授權交流論壇的受益者,臺灣青年李景怡決定來寧創業。此次她正是以自己的創業經歷作為線索,分享了從創設「潮博博文化」品牌到進駐南京、再到開啟南京市博物館資源系列化短片拍攝計畫的人生歷程,她要以年輕人的「潮」視角解碼中華文化,讓深藏在博物館裏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同時,作為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論壇還發佈了新一季兩岸博物館IP共創計畫,面向兩岸青年發出邀約,以更具活力、更富創意的視角和方式參與到博物館IP的衍生創作中來,參與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中來,參與到兩岸同源故事的講述傳播中來。知識型博主、「寶藏姐姐」 李汨汨告訴記者,很高興能夠參與此次共創活動。「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數位化已成為博物館展示與傳播的重要工具,這也為更多兩岸青年跨越時空交流互鑒創造了更多可能。」臺灣品感生活創研所負責人毛詠洵表示:「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以今年發佈的共創計畫為起點,未來幾年她將在南京這座博物館之城和更多兩岸青年設計師一起攜手共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