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0・Array

2022-01-10・Array
周文海《行到水窮處》攝影展 詩畫 魔幻與永恆的停留

周文海的攝影啟蒙老師,是父親周志剛先生,是位備受尊崇的攝影大師。但他不知是叛逆或是時候未到,至今才有他第二次的個展, 也是首次邀請了在倫敦多年的策展人陳欣婷合作, 兩人討論在今天這個數位科技無所不在的世界,不管拍什麼題材,只要打開Google或Youtube,就立刻能搜尋到一大堆拍得很好的人。那對周文海來說, 拍照的意義是什麼呢?「我相信攝影其實是一種對話,是用眼、手和心與大自然進行的對話。構圖是觀點,技法是語氣,時間是態度,感受則是對話的深度。」熱愛攝影超過40年的周文海如是說。在疫情席捲人類已滿兩年之下, 期待此展覽能紀錄如詩如畫的美麗台灣外, 也分享攝影師與自然生命的對話。

台新銀行藝術基金會鄭家中董事長, 如藝術大使般分享作品在雲、海與岩石之間的哲理。(陳欣婷提供)

開幕時除了國父紀念館王蘭生館長外,也來了許多前輩如前師大藝術學院的院長梁秀中教授、台大台復新創會理事長廖永源、與台新藝術基金會的鄭家鐘董事長等出席,讓現場多了許多溫馨與感動, 還有兩位如女神般超空靈舞者賴儀珊與何亭儀,舞出一場向周文海作品致敬的演出。鄭家鐘董事長在致詞時表示:「攝影家周文海開七個半小時的車向陽光空氣水致敬,這是一種天命; 大坡池站到露水濕了布鞋,這是一種禪定;池上如稻穗一樣,在清晨深呼吸,這是一種天人相契;長時間曝光,使浪淘盡的激越,成為了收斂,這是一種視角;瞬間捕捉激情、凝視看見沉穩,這是同時關照心的兩面; 岩石佔了一千年,用千分之一秒入鏡, 這是一種尺度; 眼所見皆流動,心所繫皆不動, 這是一種察覺; 沒有什麼特別, 不張揚引人靠近, 這屬於一種修養, 人生必須「有空間」,哪怕瞬息片刻的「有空間」都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關鍵!這就是周文海攝影家」。

國父紀念館王蘭生館長及許多前輩如前師大藝術學院的院長梁秀中教授、台大台復新創會理事長廖永源等多位貴賓蒞臨開幕現場。(陳欣婷提供)

此次展覽,除了表達周文海對父親的感恩與思念, 也分享成長過程中「山窮水盡」與「痛定思痛」中的經驗,在慢慢地累積之後,發現原來挫敗迷路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養分,人必須經歷許多次的「自我修正」,才有機會向成功靠近,同時也能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各種酸甜苦辣的發生。王維在1,300年前所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此刻看來「行到水窮處」是緣份,也是願力。人需要有動力,讓自己朝水窮處前進,去探索未知,面對挑戰。而最有效的動力絕對是「我願意」,唯有願意,能讓人在山窮水盡時仍懷抱希望,不輕言放棄。如果「行到水窮處」是緣份和願力,那麼「坐看雲起時」必定來自修為。誰能在水窮之處還坐下看雲呢?那必須是一份定力和從容,也必定是修練之人才能做到的。帶著一顆向水窮之處邁進的心,不期待任何回報和結果,到最後哪怕只是看著幾片浮雲飄過,也能會心一笑。即便疫情下,也將繼續朝「水窮之處」出發,迎接更多「雲起時刻」。

兩位如女神般超空靈舞者賴儀珊與何亭儀,舞出一場向周文海作品致敬的演出。(陳欣婷提供)

策展人陳欣婷表示: 「去年她為藝術家蔡爾平與林舜龍策展時,遇到三級警戒讓她決定暫時不作展覽, 但當看到周文海先生的作品如此安靜與永恆,讓她決定即便三級警戒也要為他策展,希望分享更多人這份寧靜的力量」。許多人都在問, 那些寧靜美麗的影像怎麼得到的呢? 周文海說:「關鍵是時間,在動與不動之間,只有透過時間才能看清事物。我們可以用千分之一秒,去看見浪花中的一顆水珠;也可以用一千秒,去紀錄那個在浪花中屹立千萬年的巨石。看見了,就有機會呈現它的美,時間越短,越抓得住激情浮躁;時間越長,越看得見深沈寧靜。眼睛總會被躍動的景象吸引,心卻總是記著那不動的部分。動與不動之間,是自己的心。成為對話的攝影作品,不再需要去比較技法高低,器材優劣,只是面對大自然的信息給出自己的回應,用態度和感受去完成作品。這樣的拍攝,很令人滿足。如果每一幅作品,都是人與自然的生命對話。那麼展覽也勢必成為另一場對話。在作者,作品,自然景象,與觀賞者之間,能迸發出什麼樣的對話呢?」

我們都相信, 只要帶著信心不斷向前,環境會因為我們而變得越來越好。環境弄好了,人就有機會變好。能把人變好的地方,就是天堂。又是一年即將在我們的眼前逝去。新的一年,我們相信也期許,台灣一定會更好。

展出時間1/6-1/19 國父紀念館二樓文華軒

(中時/吳燈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