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Array

2024-04-08・Array
社論/地震示警 大都更不能再等了

 在規模達7.2的0403花蓮地震後,台北市長蔣萬安7日宣布台北進入「大都更時代」,除了都更八箭政策外,還要全面推動都更政策,特別是針對防災需求積極進行都更,透過包括容積獎勵等政策提高防災型都更的意願,並要求教育局加快推進校舍改建工程,以確保居民和學生的居住安全。

城市風險 非危言聳聽

 0403花蓮地震是1999年921大地震後,25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各地傳來災情,特別是花蓮天王星大樓整個傾斜,令人觸目驚心,也讓建築安全成為全民關切的焦點。其中,雙北、尤其是台北市的建築安全問題最令人擔心,因為台北是全台灣建築最「老」的城市,熟稔公共工程的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也直言,這些年台灣常強調「居住正義」,但是在他看來,「居住安全」更重要。蔣市府率先提出全面進入大都更年,確實有其必要。

 內政部資料顯示,全國住宅約有904萬戶,平均屋齡32年,而全台屋齡超過30年的老宅達51%、共461萬戶,屋齡50年以上的住宅數量則達到101萬戶,也就是說,全台灣每9戶就有1戶屋齡超過50年,相當驚人。其中,平均屋齡高達36.8年的台北市,問題尤其嚴重。調查顯示,台北市30年以上老屋高達72%,50年以上者也達到14%。

 根據國家地震中心的研究,一旦北台灣發生規模6.3以上地震,台北地區恐會有4000棟房屋倒塌,如果平均1棟有8戶,則至少將有3萬2000戶、10萬災民,如果是發生921等級的大地震,則會有高達3.5萬棟房舍倒塌,影響28萬戶、近90萬的災民,這會成「國家根本性的崩潰」。

 以上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一來,根據中央研究院的報告指出,台北市在20年內,發生規模6以上的地震機率竟高達93%;二來,英國《金融時報》2017年報導了全球「城市風險」專題,其中台北是天災來臨時,全球資產曝險最高的城市,資產曝險金額達到GDP的34%、約1377億美元(約4.2兆元台幣)。

 台北危老房屋比例全台最高,但因人力不足、審議程序冗長等條件,近6年來總計都更新案的核定率只有15.4%,遠遠趕不上民眾的需求。另一個外界比較不了解的問題是,據台北市議員透露,郝龍斌擔任台北市長時期爆發的「文林苑」都更爭議,造成台北市都更進程至少遲滯了5年,對廣大有意都更的台北市民影響鉅大。

 此外,這次0403花蓮地震中引發關注的中正區新隆國宅海砂屋都更案,前任市長柯文哲就已核定進入都更程序,但一直未能確實執行,如今蔣市府總算決定加速辦理,當地民眾終於可以稍加安心了。

危老重建 已刻不容緩

 儘管台北市政府解釋,實施者的配合程度、溝通協調整合成效,以及各階段不同的審議機制等程序,都會影響都更的速度,但行政流程的明確化及簡化可減少溝通成本,提高容積獎勵等實質措施可增加實施意願,而進入都更深水區後,公權力有多大程度可以藉由公共安全的需要介入等,都會影響都更進行的效率和速度,這都是政府應努力的地方。

 另一個更現實的挑戰是,建築專家提醒,目前國內1年實際能執行更新的房屋大約是6000至1萬戶,相對於國內需要都更的數量,約需300至400年時間才能完成重建,而在這個過程中,又將有不計其數的房舍陸續變老,換言之,都更的速度永遠也趕不上房屋變老的速度。因此,勢必要搭配程序上較為簡單且速度較快的危老重建,只是相較於都更,危老重建較可能會出現開發條件不足的小型基地問題,對整合性開發、重新規畫市容與城市機能的宏觀且長遠的效益,需要更多考慮。

 就這類案件而言,或可考慮推動跨街廓都市更新容積的調派機制,將不適合開發的小基地規畫為公共空間如公園等,而將其釋出容積移至較適合高密度發展的地區使用,這樣可提升容積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還可就稅負優惠措施進行更多規畫,這些都可以提高實施的意願。

 台灣位處地震帶,如何降低居住風險不只是公共議題更已成為國安問題,必須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民間專業單位通力配合,除了加速推展更新,還要運用各類政策進行創新思維,透過集體行動提供給民眾安全的居住環境。(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