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3・Array

2024-05-23・Array
社論/國會健權非擴權 中道民意應覺醒

 朝野政黨針對國會改革法案,於520總統就職前後在立法院連番展開馬拉松式表決攻防大戰,並爆發多場肢體衝突,立法院外更有多個社團與群眾聚集抗議。立法院預訂本周五的院會,一鼓作氣完成國會改革後續立法三讀程序,但朝野對抗與引發的社會撕裂氣氛,仍然如山雨欲來,不可小覷。要化解僵局,賴總統的態度、在野藍白兩黨的堅持,尤其理性中道民意的覺醒,應屬三大關鍵。

當家鬧事 民進黨昨是今非

 藍白兩黨將力推的國會修法宣示為改革,執政的民進黨則批之為擴權而力擋,在不同政治立場或政黨好惡的民眾間,更有著各持己見的認知,而大多數局外人其實未必清楚雙方所爭者的具體內容。但政治可以主觀操弄甚至曲解,事實卻是可以客觀檢驗的。

 如所謂擴權,其實國民黨提的版本,幾乎就是民進黨2014在野時就提過的草案,只不過現在民進黨執政了,從監督者成了被監督者,套句綠營最愛說的「因為時空環境不同」,所以位子決定腦子,以前應該做的現在就成了大逆不道。又如所謂黑箱,不僅國會改革的版本草案在立院官網的開會文件上均可查到,多場公聽會和專案報告、相關委員會的審查討論、政黨協商亦所在多有,也都查得到,卻被「空嘴薄舌」地說成毫無討論過程。

 又如藐視國會罪,不僅美國、法國等民主先進國家皆有,其認定也非立委可專橫獨斷,必須經由院會決議、司法判定,若操作過當,更有輿論公議可為制衡導正,絕非如綠委、綠媒所言的國會可無限惡整;甚至還以圖卡造謠說一般民眾被傳到國會,如果讓國會感覺不滿意就會面臨刑事責任。這些是混淆視聽的欺騙,只是為了讓民進黨政府盡量減輕被國會監督的壓力。如此看來,到底是誰在耍弄黑箱?把要打開黑箱的說成是製造黑箱的,這又算什麼邏輯?

 說白了,民進黨以前在野時極力主張立法院應有聽證、調閱權,要求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時必須即問即答,這些都有紀錄,網路上也查得到;等到蔡英文完全執政這8年來,前述主張全部被拋諸腦後,過慣了行政立法一把抓的舒服日子,突然間成為少數黨,這才「昨是今非」全面翻臉,把以前的強化國會主張全打成「違憲」異端。就算表決輸了不認帳又怎樣,還可以呼喚獨派、親綠或「愛台灣」的團體與群眾,由外而內施壓,試圖複製「太陽花2.0」。

導正亂象 賴總統責無旁貸

 所謂「當家不鬧事」對民進黨根本不適用,面臨政黨鬥爭不脫那五招:一是杯葛議事、議場暴力、帶頭衝鋒,倒果為因,衝突就怪對方;二是號召群眾,包圍立法院;三是動員網軍側翼,發動認知作戰;四是祭起反中抗中魔咒,將對手套上「舔共賣台」的紅帽子;五是找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助陣聲援「干預內政」,但這些友台親綠的外國人未必了解其中爭議的原委,極可能好意成了被利用的工具。這五招民進黨穿插搭配,使用得出神入化,幾乎讓在野黨難以招架。

 過去在蔡英文完全執政,柯建銘總召的領導下,立法院的協商機制已經完全淪為過場,只要民進黨想過的法案,就算沒有共識也是強勢輾壓照過關,也從未見如現在公開批評程序正義的「律師公會」等團體出來說句公道話。如今在國會變少數了,就出來哭鬧反嗆,抱怨藍白「效法」過去的自己,這說得過去嗎?

 無論從國會改革法案的內容實質或立法程序來論,這次的修法不是擴權,而是「健權」國會、「還權」於民,是把過去8年遭到扭曲、閹割的國會監督制衡權力重新找回來,並且健全民主政治權力分立應有的設計,建立真正分權制衡的立法院。

 不同政黨在多元社會裡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負責理性的政治人物不能將支持者視為遂行己意的工具,街頭合法合度的意見表達很正常,卻斷不能成為政客操弄的籌碼,如果各自發動群眾上街對抗將永無寧日。國會殿堂內的民意數人頭,不應成為街頭衝突的打人頭,做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賴總統責無旁貸,應該呼籲導正亂象,理性中道民意的適時發聲尤為需要。(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