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警船以違反「伏季休漁」規定、越界進入大陸水域捕魚為由,押走澎湖漁船,台灣社會雖水波不興,股照漲、舞照跳,政壇高層與媒體卻充斥不安氣息,連美國國務院都擔心情勢升溫,呼籲兩岸克制。在中美關係與大陸內部發展大格局下,台海或許還不會爆發戰爭,但也不能對隨時可能引爆的風險視而不見。
從有話好說到公事公辦
長期以來大陸並未在兩岸鄰接水域嚴格執法,突然傳出押走澎湖漁船事件,確實有其政治意涵。尤其放在賴清德勝選後,大陸隨即取消M503航線飛行偏置,壓縮我空防縱深及預警時間。520賴清德就職後更發動「聯合利劍-2024A」軍演,並中止134項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代表大陸對台灣由「有話好說」的一家人關係,轉軌「公事公辦」的法理關係。
中共並未改變和統方針,仍希望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實現兩岸統一,習近平和拜登兩位領導人都盼望在競爭中管控衝突,但若認為大陸對台灣以切香腸方式實現法理台獨無能為力,就是對情勢的誤判。賴政府或許認為《中華民國憲法》、《兩岸關係條例》與陸委會仍在,現狀並未改變,但賴清德從政軌跡與蔡英文不同,他台獨傾向鮮明,現行體制對他而言,可能只是一層隨時可以脫除的薄紗,大陸對他不信賴。
賴清德執政一個多月來,對美國言聽計從,卻對反對黨與大陸採取全面對抗策略,汙衊反對黨國會改革目的在配合大陸對台統戰,一再宣示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在大陸眼中這是「倚美謀獨」。北京若認定兩岸已無轉圜空間,宣布懲治台獨22條意見、扣押違規漁船與漁民,宣示對台行使治權,將只是第一步。
大陸對台政策工具箱中,還有「灰色地帶衝突策略」,這是一種不引發戰爭,卻能瓦解對方抵抗意識的策略,也就是中國傳統兵學「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大陸從2016年開始以軍機壓縮台灣空域,最初只是進入我方防空識別區,2020年後開始否定海峽中線的存在,2022年美國當時眾院議長裴洛西來訪,大陸軍機、軍艦不但一舉沒收海峽中線,更長驅直入到台灣東側活動,形成圍島態勢。
賴清德就職後,大陸軍機艦開始形成270度圍台模式,繞行台灣東南側與東北側,並不斷靠近海岸線,似有測試台灣防守領空、領海的能力,以及對大陸軍機(包括無人機)與軍艦是否有開火的決心。
建立溝通管道釋出善意
國防部發布,7月1日偵獲共機30架次、共艦8艘次,其中19架次共機飛越海峽中線,最接近鵝鑾鼻僅38浬。2日偵獲22架次共機、6艘次共艦,其中20架次飛越中線,距基隆最近93浬、台中51浬。3日偵獲共機30架次、共艦8艘次,其中19架次逾海峽中線,距鵝鑾鼻最近37浬,大陸軍機步步逼近,賴政府卻顯得束手無策。
大陸這一波波攻勢意圖究竟為何,是與賴政府決裂,放棄幻想、準備打仗?或是亮劍美國與賴政府,測試美台關係的底線?抑或是提醒台灣社會台獨的危險,讓人民對賴政府離心離德?現在恐怕還不好認定。
菲律賓、台灣、日本在拜登政府運作下,形成東亞抗中第一線,不但兩岸關係瀕臨失控,中日關係亦危機四伏,菲律賓更因仁愛礁運補問題,與中國大陸起衝突,造成水兵受傷事件,但仍低調與大陸舉行副部級磋商,取得緩和雙方關係的共識。中日兩國亦有意管控分歧,創造合作空間。日前蘇州日本人學校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校車女導護為保護日籍母子安全而遇難,日本與大陸官方都伺機釋出善意,有利於雙方民間關係的改善。
蒙起眼睛依賴美國和大陸對抗,非常不智。兩岸有共同的文化、血緣與歷史連結,實在不需要搞到兵戎相見。美國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都會往「去全球化」與「美國第一」的方向移動,中國區域霸權可能取代美國霸權。
中升美降仍需要一段時間,賴清德政府仍有時間改變思維、調整政策。當前首要之務,可以擷取菲律賓與日本的深謀遠慮,想辦法和大陸建立溝通管道,釋出善意,累積互信。(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