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9月分失業率為3.43%,較上月減少了7千人,創下近24年的同月新低。事實上,台灣面臨缺工已有一段時間,產業界常提到「五缺」,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缺工。然而,台灣即將面臨大退休潮和更嚴重的少子化,將產生一個史無前例的「大缺工」時代,若無創新性的政策,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重大限制,必須嚴肅以對。
協助傳產自動化升級
依內政部統計,從2022年開始的9年,台灣將有378萬人進入法定退休年齡,即將進入第一波的大退休潮。更糟糕的是,15~29歲的青少年勞動力在過去十年因少子化減少了16萬人,若不對勞工的供給和需求提出創新的有效作為,則國內缺工只會日益惡化,甚至造成一波波企業關門退場的現象,從中央到地方都必須高度關注此事,以免因政策怠慢而無力挽回。
處理台灣缺工問題時,必須留意一個現象,即一般在缺工時,勞動市場會自動調整,以薪資上漲來提高勞工的供給量,並同時降低企業對勞工的需求量,以結清供需之間的缺口。但是在台灣,缺工造成的薪資上漲,基本上只發生在製造業裡的資訊電子業,以及服務業中的金融、運輸、資訊服務等少數行業,其他的行業並不顯著。調查發現,這十年會面臨大缺工的五類行職業(商業及行政助理;銷售及展示工作;營建、製造及運輸;個人服務工作;生產機械設備操作),其薪資未明顯上升,但是空缺卻長期存在。
這種大量需求無法填補,而薪資卻未見顯著提高的奇特現象,表明這類行業的缺工其實是一種假需求,只有在不漲工資之下,企業對勞工才存在著大量需求;但因為他們提供的薪資低於勞動市場的「總均衡薪資」,所以許多勞工不會前來應聘、補足這些企業的需求。但為何企業不願開出能追上總均衡薪資的更高薪資呢?因其生產力不高,難以負荷更高的薪資成本,例如餐飲旅宿、批發零售、石化、橡塑膠、金屬製品等行業,薪資都停滯不前。但為何生產力不高呢?在服務業方面,一般是營業規模太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平均成本太高,利潤相當微薄。而在傳統製造業方面,一方面因勞動和土地成本太高,二方面是對境外出口必須繳付關稅,難和亞洲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的他國企業競爭,故營業額萎縮、利潤消失,只能裁員、減薪、外移。
擴大服務業生產規模
這樣的產業發展困境其實已存在多年,但為何問題愈來愈嚴重?原因有二,一是應對方案無力,二是少子化威力快速爆發。要解決問題,只能用創新的有效方案才能獲得更明顯的效果。這必須從勞動的供給和需求雙管齊下,也就是同時有效提高勞動供給、有效降低勞動需求。提高勞動供給,其實已存在不少方案,但還是可以創新強化,例如增加大量獎學金給真正優秀的外籍生和僑胞,並盡可能留下這些優秀人才。在引進更多移工之前,放寬僑胞居留工作條件,以引進更多僑胞充裕勞動力,降低文化和社會的調適成本。另外,仿效美國立法廢止「強迫退休」制度,可以有效維持勞動供給。
在降低勞工需求方面,主要是強化自動化或人工智能應用來取代人力需求。有專家提出,傳產需要一個「投資振興方案」,由政府提供顯著資金,協助傳產進行自動化升級投資,這是可行的途徑。而在服務業,應改變一視同仁的補貼和輔導,針對那些提供勞工的薪資在「總均衡薪資」以上的業者提出補貼或協助,讓他們擴大生產規模、產生規模經濟,並取代只能提供低薪的競爭者,這樣服務業的平均薪資才會顯著提高,消除一般服務業普遍低薪現象。而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也必須有效突破現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須改變心態,要重視傳產和一般服務業,不能只看重資訊電子業和金融業。資訊和金融已發展良好,將遠超過其就業比例的資源投入,能獲得的邊際利益有限,但投入傳產和一般服務業的利益巨大。可惜,賴政府的「五大信賴產業」仍是錦上添花,不見雪中送炭,如此想解決缺工和低薪,難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