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貿易衝突升溫,外媒點名台灣名列5大受傷最重國,經濟部次長王美花不諱言,台灣對陸美貿易依存度高,受影響也較大,經濟部本月底開會研商對策,不排除納入稅負等政策工具因應。
捷克、匈牙利也中槍
《華爾街日報》點名台灣、南韓、捷克、匈牙利、新加坡等因和全球供應鏈高度整合,在陸美貿易大戰間,經濟易遭到重創。王美花指,陸美貿易戰延續下去,對台確實會有影響,目前已積極與不同業別溝通,有些業者透過純商業運作即可找到解方,部分則須由政府在機制面協助,不同產業、不同規模業者需要不同對策,將在細膩化分後,協助因應,不排除納入稅負等政策工具因應。
資誠關稅服務副總經理黃賜正則提出運用原產地文件、商品稅則檢視、「首次銷售」模式、調整供應鏈等七大策略,協助台商趨吉避凶。首先是,調整供應鏈將產能適度移轉至大陸、美國以外國家,改變商品原產地,另台商也可考慮重新分配生產比例,降低大陸原產商品的產量。
應調整供應鏈7策略
此外,資誠依過往經驗發現,跨國企業對於產品稅則歸類平均有2至3成可能產生錯誤,建議企業可重新檢視受影響產品,藉由稅則重分類避免衝擊。
黃賜正表示,台商可運用自由貿易協定中「實質性轉型」原則,調整各國加工程度以符合原產地轉換;或於進口時提供非大陸或美國原產地證明。另外,利用關聯企業,有效管理企業在各國移轉訂價與海關的風險;同時利用「首次銷售」模式,即以大陸供應商銷售予台商的交易價格,作為進口美國時完稅價格的估價依據並計算關稅,降低貿易戰衝擊。
(中國時報/王莫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