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綠瓦,座落於南海學園,作為國民政府遷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已63歲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7月起將閉館整建,預計3年後以新面貌、新定位,開門迎接在地乃至國際訪客。新任館長廖新田指出,未來的史博館,紅牆綠瓦依舊,但從策展方向乃至館藏文物介紹,都會與在地文化連結。
「63年沒有進廠整修,空間已老舊,其實屋況已不適合典藏重要國寶、文物。」今年2月甫接任館長的廖新田表示,主要整建在於庫房的興建,主要建築空間還原其原本面貌,以及入口處和庭園的新規畫。目前自1971年改建以來的傳統北方宮殿式建築樣式,不僅會保留且會將過去疊床架屋而遮蔽的建築原貌恢復。廖新田說:「問過很多朋友和學者專家,史博館紅牆綠瓦的印記已經深植人心,尤其夏季配上荷花池,已是一幅美好的台北印象畫。」明確指出不會「去中國化」地改變原本中式建築。
若說故宮是中華文物的重要典藏館,廖新田認為「史博館正是在台灣的橋樑。」除了華夏文物的典藏,史博館更是張大千、溥心畬,以及朱銘、黃土水、楊英風等戰後台灣名家發表的重要場域,「已然是台灣美術發展史的一部分,它的角色絕不只是典藏而已。」
「未來,將從文明史角度,把台灣作為文明發展地,以其多元角度與亞洲、美洲等其他文明對話,並且和台灣社會脈絡連結。」廖新田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全新定位,將與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常民文化,以及台北故宮的皇家典藏截然不同,也將以此思考策展方向。
除了看得見的整建,廖新田指出,目前針對6萬件館藏文物,也已在進行民眾看不見的基礎工程,一一進行檢驗、拍照,並將補強重要藏品的年代、材質、功能、美學及狀況描述。廖新田表示,許多藏品都是來台後首次開封、清點,例如「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典藏有2噸的錢幣!」未來也可望一一面世。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