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4・中時-綜合報導

2018-08-14・中時-綜合報導
分域偷天換日 切不斷兩岸情

中國史納入東亞史 淡化一脈相承文化觀

教育部昨召開課審大會,左二為教育部長葉俊榮。(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昨召開課審大會,左二為教育部長葉俊榮。(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此舉企圖以「大區域史」概念來解讀中國史,進一步將中國史弱化成區域分支歷史;更重要的是,最終目的是要淡化大陸與台灣一脈相承歷史文化觀。然而這種「偷天換日」手法,最終只是徒勞,畢竟5000年歷史傳承是難以切割,也不可能切割。

歷史不是捏麵人 說變就變

   折騰許久的12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綱議題,昨日終於拍板定案,決定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之中;這也意味著對中國史的理解,將從過往漢唐明清朝代編年史,轉變成主題式的理解。

   平心而論,課綱審查大會此一決定,不只沒有為紛擾多日的課綱爭議畫下休止符,未來反而將招致更多爭議;這種把歷史教育當作「捏麵人」的做法,還可能進一步撕裂台灣社會。

 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乍看之下似乎並無不妥,畢竟從地理位置來看,大陸確實是屬於東亞一環,因之把中國歷史編入東亞史好像也無可厚非,甚至還有不少人贊成的人直言,這有助台灣學生從全球化變遷角度來培養所謂的大歷史觀。

   坦白說,上述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隱藏不少問題。首先,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是把簡單的以地理位置作為畫分歷史的視角,然後再用東亞史的這一大區域史概念將中國史涵括進去。這種「偷天換日」置換概念的粗暴手法,企圖把中國史簡化成區域分支歷史,弱化中國史重要性。

 不諱言,課綱審查大會的「司馬昭之心」,最終目的則是希望借由淡化中國史來進一步切割大陸與台灣5000年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觀,希望讓台灣學生從小就習慣一套沒有「中國史」的史觀。

5000年連結 不可能切割

   然而從兩岸的歷史文化傳承來看,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的做法,切割不了兩岸的歷史連結,這種根深蒂固的關係根本無法被人為粗暴的切割。換言之,兩岸歷史的視角必然是一脈相承,任何做法最終只能是徒勞,甚至引來更多爭議。

   更何況,放在當前兩岸僵局情況來看,課綱審查大會的作法,形同是搞「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北京當局不會放任,該舉動勢必將引發兩岸進一步對立,而這絕非台灣老百姓之福。

(中國時報/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