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有靈,把它們當年邁的病人,要細心呵護。」台北故宮古書修復師賴清忠如是說,他是故宮登錄保存處第二代的修復師,16歲便隨著師傅林茂生進入故宮,至今已44個年頭,而在他服務年資屆滿50年退休後,也將宣告台北故宮的師徒制修復養成將走入歷史。
先學煮漿糊 6年才出師
文化總會與台北故宮合作的《匠人魂:故宮篇》上線,以賴清忠的修復生涯串起故宮兩代的技藝傳承,他表示自己是農家子弟「那年代,父母總期待你能有不同的職業。」而林茂生既是師傅也是親戚,便在國中畢業後跟著學藝。所學的第一件事便是「煮漿糊」。
「煮好的漿糊是像蘿蔔糕一樣塊狀的,要用的時候再加水稀釋。」看似單純,但漿糊的濃稀度實則大大影響裱糊工作,「太濃了不好刷,太稀了水份太多,影響未來保存。」同時,作為古書的修復師,賴清忠更是日日要挑戰脆化的紙張。「盡量要用相近的紙,在破損處邊緣慢慢修補」他表示,看前人的修補有時是糊上整張紙,雖然脫裱快,但其實是會增加書籍厚度,失去修舊如舊的質感。
作為師徒制出身的修復師,賴清忠坦言年輕時剛到台北這花花世界總還是有玩心。「當兵前做的,師傅都在一旁盯著指導。」就這樣手把手5、6年的時間,直到賴清忠當完兵,心性也較定了,才真正獨立作業,走上修復之路,賴清忠說:「師傅有心教,我們也就要有心學。」
有別新生代 修好最重要
相較於現在台北故宮登錄保存處的年輕修復師,多半是書畫科班出身,賴清忠表示自己這一輩的傳統工法與工具和年輕世代已不同,例如傳統上有些工序是能省則省,而學院派則按部就班;又例如過去都是以裁刀手工裁紙,而今年輕的修復師則更習慣用裁紙機或美工刀。
「比較是互相討論而不是帶徒弟。」賴清忠認為修復沒有固定的工序或模式,「修好最重要」也許師徒制將走入歷史,但他相信修復師都是將文物視為自己的生命,抱著使命感把修補的經驗,都記錄下來。
(中國時報/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