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中時-綜合報導

2018-10-19・中時-綜合報導
嚴重產學落差 教部抓錯藥方

博士含金量下滑 缺人才培育政策

高等教育普及化,反映整體社會教育水平提升,但在大學學歷做為求職必要條件的當前,碩博班文憑含金量跟著下滑,產學存在嚴重落差,在校所學難與業界連結,除就業及薪資問題外,完全看不到國家對博士人才的培育藍圖,不若國外有國家實驗室及計畫延攬支持,不僅人才留不住,國外學生也不來,削減名額難解問題,政府應提出全盤國家高階人才的培育政策。

少子化衝擊 教研工作緊縮

 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碩博班相較大學部而言,目標放在取得更高知識,在追求與學術訓練過程,學科研究理應更深也更專精,然而這些受過高等學術訓練的人才,取得學位後的生涯規畫,大多陷入另一場焦慮與茫然。

 台灣的大學近年深受少子化衝擊,大學教研工作機會不斷緊縮,面對國內教職不斷減少,國內取得高學歷文憑的碩博士生,如果想取得教研工作,更需要有能力與擁有海外文憑者競爭本土教研工作。

薪資條件差 大量出走海外

 就在國內科研環境不斷壓縮下,更受到國內薪資條件不理想的現實問題,本土培育的高等教育人才,取得學歷後,大多擔心自己在國內教育圈或職場「卡位」,即在國內難以尋得理想工作機會,因此大量流往海外工作,而鄰近台灣的大陸與香港,因此成為不少台青與台師就業優先考量。

學歷無用論 造成惡性循環

 面對國內科研與高教環境,一方面優秀人才留不住,一方面社會又瀰漫學歷無用論氛圍,投注大量金錢與時間成本在取得高學歷,畢業後卻無法獲得相當待遇,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國內碩博士班招生越來越困難,教育部卻大刀一揮,精簡高教資源,直接裁定部分碩博士班招生員額為0人,根本是抓錯藥方。

 相較國外對高階人才培育,都設計有產學合作計畫,國家型計畫與實驗室也有很好的人才流通及保障機制,國內卻任由博士生單打獨鬥、自生自滅,攬才與育才難同步進行,但除教育部外,國科會及科技部彷若置身事外,國家資源沒整合挹注,要會說如何重視高教,也只是自欺欺人罷了。

(中國時報/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