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1・中時-綜合報導

2018-12-21・中時-綜合報導
汰舊換新 一中原則必不可少

兩岸關係去標籤化 柯倡提新名詞

201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見面時,朱立倫提到兩岸要「求同尊異」,習近平回應要「聚同化異」,當中關鍵,就是要凸顯「同」的一面。類似一幕也出現在這次雙城論壇,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提到兩岸因隔絕70年,造成有些用詞不同;上海市副市長周波則說,稱法雖不同,但表述都是同一件事。同樣道理,當柯P認為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已經「標籤化」,想要提出「新名詞」,也必須認知,萬變不離其宗,沒有傳達出「一中原則」含意的詞語,都只是花拳繡腿。

台北市長柯文哲(左)針對行政院祕書長卓榮泰表示不宜再提「兩岸一家親」,他要媒體去問卓,什麼叫做可以親但不要一家親,是兩家親、三家親、還是半家親?(張鎧乙攝)
台北市長柯文哲(左)針對行政院祕書長卓榮泰表示不宜再提「兩岸一家親」,他要媒體去問卓,什麼叫做可以親但不要一家親,是兩家親、三家親、還是半家親?(張鎧乙攝)

九二共識 國共互信基礎

 鄧家基提到,北滬有許多連結與相同之處,但也因70年隔絕,有些隔閡和用語差異,譬如台北說「計程車」、「失業」,上海說「出租車」、「下崗」;周波隨後發言持不同看法,「我個人感覺更多的是共同點,雖然有些詞彙是不同的,但說的是同一件事情」,周波說,出租車意思是非私家車;計程車傳達的是按里程付費,「所以是同一件事」。

 若一一檢視這些「標籤」意涵,「一中原則」是最赤裸、最硬梆梆的政治語言;「九二共識」是當年蘇起為一中原則賦予的外衣,原本是在2000年扁政府即將上台時,讓不願說出「一中」的民進黨解套,並與大陸達成政治互信,但仍帶有一中內涵,只是雙方對其含意與認知各有不同,雙方心照不宣;在國共兩黨以此為互信基礎,並被民進黨猛烈批評後,從此被標籤化。

兩岸一家親 軟調通關語

 「兩岸一家親」則可視為傳達一中精神並訴諸親情的軟性語調,尤其在中文語彙中,「家」與「國」時常被連在一起。柯文哲無黨身分,沒有台獨黨綱包袱,因此無須「就政治論政治」,加上又處於地方層級,因此可改以軟調的兩岸一家親,成為與大陸公權力互動的「通關密語」。

 談到標籤化的兩岸詞彙,柯文哲以外科醫師行事邏輯稱,「還沒想出更好辦法就先用這個,但要想一個讓大家都接受的好方法」,殊不知兩岸政治問題最困難與癥結處,也正在於此,就怕沒有擺脫舊標籤,反而又創造了新標籤。

(中國時報/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