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台鰻苗捕撈量不如預期,僅約1.04噸,不到去年4.3噸的1/4,漁業署首度將捕撈期間延長1個月仍不見起色。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教授韓玉山直指,過度捕撈是鰻苗量大減主因,加強管制都來不及,竟還放寬捕撈期限,只會加速破壞海洋資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也引用《科學Science》期刊指出:「2048年以後,人類將捕不到野生魚。」
拉警報!魚種銳減75%
每年11月至翌年2月是捕撈鰻苗期,漁民以往一晚捕撈上百尾不成問題,以每尾平均80至100元計算,即有萬元入袋,但近年產量銳減,今年情況更糟,漁民整晚捕撈不到10尾。
韓玉山說,過度捕撈是鰻苗量遞減最大因素,建議政府縮短捕撈期限、增列禁捕鰻魚溪流,並設立專責河川警察提高執法強度等,做好源頭管制。
台灣漁業以年產值台幣400多億元占全球前3名,但過度捕撈、環境汙染、氣候暖化,造成漁源迅速枯竭,北海岸魚種30年來銳減75%,高經濟價值的烏魚、白帶魚漁獲量僅10多年前的3成,白鯧魚甚至僅剩1成。
漁業署統計,台灣捕獲白帶魚數量從1993年8710公噸,到2016年剩4580公噸,其他台灣近海野生魚種鮸魚、紅目鰱等,捕獲數也以每年10%到15%速度銳減。
邵廣昭與研究團隊多年來在新北市石門核一廠出水口外,設攔測網監測發現,北海岸30年來近海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漁源種類直線下滑。他引用《科學Science》期刊文章提出警訊:「再不保護海洋資源,2048年以後,人類將捕不到野生魚,恐怕只剩浮游生物和水母而已!」
補破網!擬禁捕小鰻魚
漁業署表示,將評估全台河川是否實施禁捕8公分以下鰻魚;至於加強執法礙於人力難度高,未來會邀各縣市政府研擬對策。
(中國時報/吳岳修、林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