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中時-綜合報導

2019-01-16・中時-綜合報導
港珠澳大橋 打造1hr生活圈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港珠澳大橋是大陸粵、港、澳3地首次合作興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全長55公里,是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這座大橋除了把穿梭香港、珠海、澳門的車程從3小時縮短到1小時,其設計理念、建造技術、施工組織等也有許多突破與創新,因此被外媒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全長55公里 15年完成

 港珠澳大橋自2003年8月大陸國務院批准展開前期工作後,經過6年的規畫、設計,2009年12月15日動工、2018年5月23日竣工、10月24日正式通車,共耗時15年完成,預計使用壽命長達120年。其功能主要是滿足香港與大陸(特別是珠江西岸)、澳門3地間的陸路客貨運輸需求,建立連接珠江東西兩岸的新通道,以推動3地經濟成長與持續發展。

目前港珠澳大橋擁有全球紀錄的「六個最」,包括整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最複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

 港珠澳大橋被譽為世界橋梁中的「聖母峰」。從其結構來看,大橋可分成3部分,即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港、珠、澳3地口岸,以及3地連接線,其中包括長29.6公里、採用橋隧結構的雙向6線道主橋,6.7公里的水下沉管隧道和4座接駁橋隧的人工島。

集橋、島、隧於一體

整座大橋施工難度最高的部分,當屬現今全球最長的海底隧道。隧道由33個巨型沉管組成,一節就重達8萬噸左右,相當於1艘中型航空母艦。這不僅是大陸首條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這項開創性工程沒有過往經驗可借鑒,只能透過一次次的實驗與逐步摸索,足足花費6年半的時間,才完成整個島隧工程。

大橋主體則是大陸第一個大規模使用鋼結構的外海橋梁工程,也是全球最長的鋼橋段,總用鋼量突破百萬噸,光是鋼樑和鋼塔的用鋼量就逾40萬噸,足以建造近60座巴黎鐵塔。此外,由於大橋位於海面上,空氣溼度高,因此採取重防腐表面設計,由底漆、中間漆、面漆組成,每次使用壽命約30年。也就是說,大橋需要經過數次補塗和修復,才能達到120年的使用壽命。

投資5700億 耐震又抗風

此外,由於港珠澳大橋有跨度大、地勢複雜等特殊工況,建設人員研發了世界最大的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承載力約3000噸,這項設計也讓港珠澳大橋能夠抵抗16級颱風、8級地震及30萬噸巨輪撞擊,堪稱相當安全。

至於港珠澳大橋建造的費用,總投資額為1269億元人民幣(約台幣5700億元),主橋由港、粵、澳三地聯合出資157.3億人民幣(約台幣705億元)共同建設,海底橋隧工程香港段(起自香港國際機場人工島,止於粵港分界線)由香港負責建設,口岸和連接線則由三地各自建設。

大橋啟用後,穿梭香港、珠海、澳門的行車時間可從原來的3至5小時,縮短為40分鐘至1小時;由香港國際機場到珠海車程由4小時大減為45分鐘;由葵涌貨櫃碼頭到珠海,由3個半小時大砍至75分鐘。大橋上沒有公共廁所、加油站,也不能隨意停車,不過在上橋前,3地口岸都有公廁。除交通運輸用途外,大橋的東人工島也具備觀光、遊覽、休閒等功能。

(中國時報/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