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中時-專題報導

2017-11-10・中時-專題報導
除了技術 還要歷史關照

張毅談傳統「要用一生去學習」

將傳統轉化成當代的語言,有沒有一套邏輯軌跡可循?張毅認為沒有,「現代的社會早就忘了民族文化背後的深刻意義。傳統不只是一個簡單貼上去的標籤或符號,而是要更深入其中,那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學習的道理。」

楊惠姍則表示,「琉璃不是只是形,要了解材質,研究技術,然後探索歷史關照,缺一不可。」她舉例,在創作《菩薩行》之前,她花了6年研究一種琉璃技術,「琉璃這個材質,透明、澄靜、清澈。我要怎麼用琉璃來思考?為什麼非它不可?因為它最能夠傳達宗教哲學中,對於『生命無常』的體悟。琉璃自己會說話的。」

「西方看中國文化,總認為在明代以後面臨斷裂和變質。」張毅表示,現在要找到文化的定位,是深沉的問題,「我年輕的時候觀察過古代青銅器和玉器的造型,設計的成熟度很不得了,會覺得這個民族真了不起,可惜如今我們已經不再這樣的情境裡。」

「甚至,對於我們能不能重建這個底蘊,我是悲觀的。我們曾經看到森林裡的大樹,但在這個時代,我只是一個草芥,只能朽壞,化為泥土,期待未來再看到那棵大樹。」張毅表示。「對我來說,琉璃能夠傳達我對文化的想法,不能單純用藝術或商業劃分。」不過對於創作,張毅和楊惠姍偶爾還是會意見不合。有一次,楊惠姍創作了一件小老鼠造型的可愛作品,張毅很不喜歡,沒想到一上市就大賣,連波音公司的總裁來參觀,看了一圈,只指著小老鼠說「這個好」。張毅笑說,「我氣死了!」

 

★最新相關活動訊息都在「成功之母講座」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uccess.ct/

【許文貞/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