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中時-專題報導

2019-07-14・中時-專題報導
拆鼻胃管改餵食 顏奶奶嘗幸福滋味

解決吞嚥難題 人生最後必修課

居家安寧的98歲顏奶奶臥床多年,印尼籍看護安妮(左)依照醫療團隊指示,為她按摩運動。(黃子明攝)
居家安寧的98歲顏奶奶臥床多年,主要照顧者為大女兒顏美纓(左),印尼籍看護安妮(中)依照醫療團隊指示,為她按摩運動。(黃子明攝)

近百歲的顏奶奶患有極重度失智,需長期臥床,在北市聯醫居家照護團隊努力下,已可插著鼻胃管進食,預計下月就可拆除鼻胃管。營養師說,以鼻胃管灌食的食物沒有味道,對病人而言相當沒有生命力,也會加速病情惡化;若能直接吃到喜歡的水果泥,會有「幸福」的感覺。

灌食維生 女兒看了不捨

顏奶奶的大女兒顏美纓表示,顏奶奶很喜歡吃甜食,過去幾乎不太喝水,只喜歡喝果汁,因此甜食對她而言有很大鼓舞效果,看著顏奶奶為了維持生命需插鼻胃管,捨棄最愛的甜食,讓人很不捨,因此開始與居護團隊研究親餵。解決吞嚥困難,是人生最困難的最後一堂課。

北市聯醫營養部主任張惠萍指出,顏奶奶已經插鼻胃管好幾年,最初居護團隊僅到府更換鼻胃管,之後便開始思考,希望能讓顏奶奶以口進食。張惠萍說,去年與語言治療師一同評估其吞嚥能力,也測試可吃食物種類,發現顏奶奶可以食用果泥。

食物打成泥 愈吃愈多樣

張惠萍表示,居護團隊教導家屬如何變換食物口味,例如可以用酪梨、黑棗等水果搭配牛奶,讓病人越吃越多樣。不過由於顏奶奶比較抗拒較苦的藥,團隊也調整吃藥頻率、減少藥量,目前顏奶奶狀況穩定,預計短時間內就可拔除鼻胃管。

張惠萍說,研究發現,以口進食或透過鼻胃管灌食,發生肺炎的比例其實沒有差別,且病人能吃到食物,就會有幸福感;若僅以鼻胃管灌食,病人的口腔能力會越來越退化,求生意志也會降低。

張惠萍也說,在醫院時因為沒有實際食物,也無法了解各病人家中器具種類,較難教導家屬製作食物;但實際進到家中居護後,就可直接了解各病人狀況並給予建議,實際演練對家屬而言也會更容易學習。

(中國時報/李宜秦)

減緩病況惡化 拉近家人關係

餵媽媽吃東西 她的焦慮獲得緩解

久病床前無孝子,照顧重症患者後續引發的經濟、情緒壓力都極大。顏奶奶居家護理團隊中的心理師羅智宇指出,家屬情緒容易受病人病況影響,居護團隊會觀察各家庭關係,加強現有連結,並照顧家屬情緒問題。以顏奶奶為例,透過以口餵食拉近病人與家屬關係,照顧者情緒也會更舒緩。

日本歌手清水由貴子2009年因不堪負荷照顧80歲失智老母,走上自殺之路,她在父親墳前喝下硫化水素,可說是家庭悲劇。為避免此類悲劇再度上演,北市聯醫居家照護團隊加入心理師,除了照顧病人,也兼顧照顧者身心靈。

重度失智顏奶奶的主要照顧者是大女兒顏美纓,她說,在居護團隊協助照顧之前,她經常感到徬徨無助,例如顏奶奶曾在半夜有狀況,全身抽搐,驚慌失措的她邊哭邊致電119,電話那頭的照顧團隊發現她情緒崩潰,要求她不可掛電話,邊與她聊天以安撫她的情緒。

居護團隊加入後,顏奶奶若再發生狀況,顏美纓都會直接向團隊求助。心理師羅智宇說,團隊會教導家屬更了解末期病人處置狀況,以及如何用對病人影響最小的做法,讓病人病情恢復穩定。

羅智宇說,顏美纓過去容易因為顏奶奶病況轉變而有巨大情緒起伏,壓力非常大;團隊介入後,顏奶奶病況穩定下來,顏美纓情緒也逐漸平穩,逐漸有自己的休閒娛樂,如運動、旅遊等,對她的情緒幫助很大。

羅智宇說,顏奶奶過去都以鼻胃管灌食,與家屬之間的連結較小,但現在進步到以口進食,顏美纓就可與媽媽一邊聊天、一邊餵食,兩人互動也會增加,不只病人病況惡化速度減緩,家屬也會更放鬆。

(中國時報/李宜秦)

除醫院外 更需要診所、里長、社區協助

好厝邊幫看顧 居護網不漏接

居家護理加入醫療服務,並整合安寧照護,社區照顧網才會更綿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家醫科主任孫文榮投入居家照護近10年,表示手上許多個案最初都很嚴重,如酗酒、失能,團隊介入後病情才逐漸穩定;但他也表示,單靠醫院醫師絕對不夠,若各區診所可以加入,再加上里長、社區等協助,就能形成一大安全網。

孫文榮表示,長期臥床的顏奶奶出入不便,無法自行至醫院就醫,因此由居家護理團隊介入,最初只是為她更換鼻胃管,之後再加入營養師、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等,開始評估其吞嚥能力,朝「撤除鼻胃管」目標邁進。

孫文榮指出,申請居家安寧照護管道分為三大類,包括失能、重病、巴氏量表60分以下情況者,及申請過居家護理者,患者出院時護理師也會詢問是否有需求。若是其他有需求者,可直接拿病歷摘要至門診就醫申請,也可透過里長詢問。

孫文榮說,一般而言獨居的案子比較棘手,許多失能老人沒人照顧,住處充斥尿騷味、垃圾臭氣,甚至床邊就是小便斗,生活環境非常糟糕。有些老人雖然膝下有子女,實際上是獨居,卻無法擁有特殊身份,以便醫院介入照顧。

孫文榮表示,這種時候社區的存在就更顯重要,里長、鄰居等扮演重要角色,只有醫院照顧並不夠,若社區能構成點線面的照護網,附近診所也能一併加入,病人將得到最完整的照護。

目前台灣居家照護還不是非常普遍,孫文榮曾接手一個案子,病人的8個兒女都不相信有居家照護這麼「好康」的事,每次團隊到案主家中,8名兒女就會輪流「關切」,「好像是在監督我們!」孫文榮笑說。

但時間久了,病患家屬發現居護團隊是「玩真的」,中間也經歷病患跌倒、帶狀皰疹、肺炎、割傷等狀況,居護團隊逐漸取得家屬信任,且病人狀況逐漸穩定,最後反而是家屬開始到處推廣居家安寧服務。

(中國時報/李宜秦)

透過心理師了解病症 解開家人心結

失智媽老說東西被偷 女兒哭笑不得

失智症症狀包括幻聽、幻覺、妄想等,也會導致照顧者更加無力面對。今年已近百歲的顏奶奶患有極重度失智,主要照顧者、大女兒顏美纓說,顏奶奶初期僅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後面開始質疑家人偷取她的物品,甚至四處「造謠」,曾導致姊妹一度失和;居家護理團隊介入後,家屬逐漸了解失智症狀,才終於解開心結。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家醫科主任孫文榮指出,失智症患者會有幻聽與幻覺,有時還有暴力傾向,對家屬來說是一大重擔。顏美纓說,最初發現顏奶奶疑似罹病,是出門後會在住家附近路口迷路,還曾在家門前路口搭計程車,說「要回家」,司機問:「就在旁邊,幹嘛搭車?」愛面子的顏奶奶藉口稱「身體不適」。

隨著顏奶奶症狀越來越明顯,顏美纓在家中與各處都安裝監視器,避免顏奶奶再次走丟。而顏奶奶也逐漸出現幻覺,常因為找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指控是家人偷東西,還經常向顏美纓抱怨孫女偷她的「枕頭」,讓顏美纓又好氣又好笑。

顏奶奶還會向4個女兒分別告狀,曾對大女兒說二女兒偷她的錢,導致有一段時間顏家四姊妹感情失和,之後4人聊開來才發現是誤會,從此4人也達成共識,會互相確認顏奶奶的談話內容。

顏美纓表示,居家護理團隊介入後,教導她們許多跟失智症有關的病症,也讓她們學會如何面對,家人之間的心結順利化解,她笑稱:「真的是好險有你們。」

(中國時報/李宜秦)

  • 策劃:郭石城
  • 執筆:李宜秦
  • 攝影:黃子明、王英豪、杜宜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