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中時-專題報導

2019-07-28・中時-專題報導
族人圍繞 頭目闔眼返「天家」

拒絕留院救治 堅持落葉歸根

比亞外部落史上唯一女頭目吉瓦思(左)看淡生死,要求回到山上,在族人陪伴下安詳離世。(比亞外部落提供)
比亞外部落史上唯一女頭目吉瓦思(左)看淡生死,要求回到山上,在族人陪伴下安詳離世。(比亞外部落提供)

落族人唱著意境傳神的聖歌,表達回到天家與天父身邊的預告:「我要回來了!」求神光照在身上給予祝福,這路不會太遠,但是沒有神的引領很難到達,求神的靈澆灌,「讓我回去」!

 

看淡生死 欣然接受神的安排

2012年泰雅族比亞外部落史上唯一的女頭目吉瓦思在族人圍繞唱和聖歌、尤其在她的曾孫女嘹亮嗓音中,安詳離世。落葉歸根是比亞外部落長者的願望,生死有命,長者認為,上帝讓他們生在部落、死的那天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現任比亞外部落頭目猶浩表示,生與死回歸土地,部落老人家常拿彩虹橋為比喻,人出生第1天直到離開人世,如果可以得到族人認同,何嘗不是得到神的認同,走過彩虹橋一定能走到圓滿的盡頭。

吉瓦思生前常對長老表示,她的身體如有變化,不要把她放在醫院,去醫院看病的當天也要帶回來。就在她突然腦中風,也堅持不要下山就醫,族人七哄八騙準備抬進車子,她竟然抵住車門喊著:「不要帶我下山」。

最後以部落長者的話說服她說,生命終點不是人可以操縱,冥冥之中有神在天上決定,族人只是帶她到山下檢查而已,她才心軟進車,可是一路上不停叮嚀不要把她放在醫院。

「如果上帝憐憫我,不要因為我要離開而造成醫師或兒女的負擔。」是吉瓦思生前最常掛嘴邊的話。猶幹說,部落老人家對於死亡從不忌諱講出來,還可以將他走過的一生交代給後代。

聖歌送別安詳靜謐 女兒欣慰

因忙於果園而不太吃東西,2001年吉瓦思因而罹患胃癌,胃部切除2/3,但是她一樣唱歌跳舞。這次腦幹出血不一樣了,家屬遵循她的心願,決定不接受治療,帶回山上,由族人輪流陪伴,她並不孤單。

在陪伴中,現為振興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的女兒吉娜.吉瓦思表示:「媽媽不想在醫院救治,因為看過很多族人在治療時,臉露痛苦,讓媽媽看淡生命,媽媽常說聖經認為上帝給60歲很夠了,何況我已70多歲。」

不過,親情與醫療專業仍會造成內心糾結!在陪伴媽媽時,吉娜一度懷疑自己的專業判斷是錯的,媽媽睡得好好的,是不是開刀就會好起來?她的角色變成醫院裡家屬,專業不見了。

吉瓦思回到山上第3天,牧師與族人聚在一起唱起女頭目最愛聽的聖歌,尢其女頭目曾孫女唱得最大聲,自此女頭目長睡不醒,遺留很多不捨與眼淚。吉娜說,整個場景是美的,安詳的氣氛在現代社會中相當罕見!

(中國時報/陳志祥)

在振興醫院支持下 吉娜誓將溫暖帶給需要的人

投身安寧療護 第一個病人就是媽媽

振興醫院安寧病房場域不大卻是乾淨溫馨,最邊間的病房不定時傳出「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樂聲,有人往生而停放,梵音繚繞,聽不到哭號悲鳴,猶如身在平靜祥和環境,提供病人終老的最後一塊淨土!

台北市振興醫院安寧病房護理長吉娜.吉瓦思走入安寧照護是受到母親吉瓦思的啟發,她說,應是上帝的安排,2012年安寧病房成立前夕,她先接受專業訓練,沒想到媽媽卻是第1個用到的「老師」。

吉娜接下安寧病房重擔是「機緣」,她表示,結束安寧療護的訓練與醫院實習,在熟練必備的專業條件後,她把學到的用在陪伴媽媽,所以媽媽燃起她對安寧療護的熱愛、還有上帝要我把溫暖帶給需要的人。

事實上,走入安寧療護的前2年讓吉娜非常痛苦。她指出,草創時期所有醫師與護理人員的理念不同,是否適合也不太確定,可能只是為了工作,因此第1批8位護理人員有7人離職,病房也曾關閉1年。

吉娜沒有被困難打倒,內心常浮現吉瓦思的交代,她說:「媽媽常說她倒下去,我會捨不得,所以她先告訴我,絕對不要把她放在醫院,在醫院檢查後就要帶回家,她只要我陪在身邊,把她弄得乾淨就滿足了,上帝不會折騰她。」

後來醫院願意支持安寧團隊,重新出發,從2床擴增現有的8床,發展過程中,吉娜說,在安寧病房的護理人員,年紀輕輕就能看透生命,甚至與病人建立情感,如有病人因病離世,護理人員甚至責怪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曾有位失智老人吃飯慢而被插上鼻胃管,卻經常拔掉管子,吉娜鼓勵他好好吃飯可以回家,神奇的是這長者聽到「回家」,就表現得非常好,努力吃飯,如願回家後也一樣保持,笑臉常開,最後在家裡終老。

護理人員只要能在病人臨終前讓他們舒服、尊嚴閉上眼睛,就是安寧療護的最高境界。吉娜說,安寧工作辛苦,只是看到家屬掉著眼淚向醫護人員鞠躬、感謝照顧,就是強大震撼力,讓她能夠持續做下去。

(中國時報/陳志祥)

頭目吉瓦思返鄉貢獻 留百萬當孩子們教育基金

部落才是家 漂浪多年還是回來了

「南風又輕輕吹起,吹動著青草地。草浪緩緩推來推去,景色真美麗?順著小溪看下去,木屋站在那裡。那是我溫暖的家,我住在那裡。」吉娜在安寧病房照顧一位不婚女病患的過程,讓她心裡浮現這首歌曲「我家在那裡」的旋律。

這位女病患是某醫院祕書、單身,覺得身邊有錢可在醫院住到生命終點,因此當她的症狀處理到可以回家時,她卻三番兩次製造問題,就是不想出院,吉娜知道她可能因房子大、沒有家人照顧她,徒增空虛感。

看到女病患的遭遇,吉娜把內心感觸寫在筆記本,當她哼起這首歌,心中總是暖暖的,彷彿爸爸還在木屋通舖上叫著賴床的吉娜,而媽媽掛著幸福笑臉,忙碌穿梭布滿泥炭的廚房中。

吉娜的父親是隨著國軍來台的軍人,吉娜說,「外省」父親放假從龍岡、中壢回山上,挑著扁擔走1小時山路回家,裡面一定有米、還有很多零食,要給部落小孩分享;中秋、端午等漢族節日也有禮盒送族人。

為了求學,吉娜全家搬到桃園市新屋區,直到1992年她父親同意再回來部落蓋房子居住。吉娜表示,她一直眷戀著部落,在台北結婚生子後也會回來看看,可能是基因吧!

比亞外部落頭目猶浩指出,部落老人家認為,有形的家是安身立命、引以為傲的地方,出生於家離開也要在家;而無形的家是部落,部落就是一個大家庭的概念,老人家說,只要認同部落就是大家庭的成員。

前任頭目吉瓦思外出20年重回部落,捨棄城市便利的生活,她向族人表示,部落是她從小的記憶、以往在其他鄉鎮生活沒有情感,所有親朋好友、包括埋土裡的人都在這。

吉瓦思當10年頭目做了很多事情,猶浩說,她不只希望部落老人家好、年輕世代要更好,讓比亞外從「等死」頹廢地,成為無毒果園指標部落,甚至死後留下百萬元做為小孩「教育基金」。

(中國時報/陳志祥)

回歸分享傳統 文健站就是個大家庭

比亞外「一張嘴」 老人生活依靠

「比亞外部落文化健康站」貼著一張標語,寫著「謙卑的服事,只為榮神益人」,這裡已是部落老人家依賴的大家庭,關懷聊天、健康檢測、生活照料都在這裡,文健站的餐廳稱為「一張嘴」,最多有上百名族人一起用膳,展現大家庭的溫馨。

比亞外部落位於桃園北橫途中,屬於最會分享的泰雅族,泰雅族語「一張嘴」的含義是獵物在山上屬於獵人的,揹回部落變成族人都有分,獵物將會分成很多小塊,方便分給族人,不管小孩、大人都有。

比亞外對「家的概念」是不會區分頭目、族人的家,雖有門牌號碼不同的家,但生活方式還是回歸「一張嘴」概念,包括散居在周圍的部落老人家,每周有2天派車送餐。

總統蔡英文曾經參訪比亞外,主要是台灣原鄉800多個部落,只有比亞外敢接政府的長照政策,因為原鄉老人除了居住距離、還有更多不同的困境,接下長照任務也是希望年輕人回流,這也是吉瓦思頭目的心願。

去年政府將比亞外長照站與文健站合併,但是照顧老人家的心意沒有縮減,雖然資源不足,他們會找愛心團體贊助。

部落老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是慢性病,文健站3位照服員之一的陳靜雯表示,照服員負責帶健康操、教導延緩失智的課程,關心他們的血壓、血糖與飲食。

文健站提供長輩活動場所,站主任林聲認為,老人家應踴躍參加,有時農忙不來很可惜,文健站課程、供餐都有政府很好的照顧;同時政府也提供更多經費,讓文健站運作順暢,服務長者更周到。

(中國時報/陳志祥)

  • 策劃:郭石城
  • 執筆:陳志祥
  • 攝影:黃子明、王英豪、杜宜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