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Array

2024-03-21・Array
社評/不需要對大陸經濟太悲觀

 大陸兩會落幕,經濟依舊是外界關注焦點。國務院總理李強首次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大陸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雖與去年一致,但外界普遍認為難度很高。一方面去年基期相對較高,另一方面內外掣肘因素持續困擾著中國經濟,如房地產低迷、消費信心疲弱、美國貿易及科技制裁等都未消失,加上出生率降低、勞動力老化等結構性問題難解,外界普遍不看好大陸經濟。

經濟增長 兩會訂定高標

 摩根士丹利、野村證券及ING銀行等外資機構都懷疑5%目標能否達成,渣打銀行預估將只有4.8%。更不用說,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如IMF及世銀等,原本就預估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在4.5%上下,5%顯然是一個超高標水準。

 現階段大陸經濟確實面臨交織疊加的各式挑戰,但挑戰往往伴隨著機遇,挑戰愈多代表機遇愈多。過去40多年大陸改革經驗,正是將挑戰轉變為機遇,讓機遇帶動成長的過程。從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大陸今年的重點工作,就是將挑戰轉變為機遇。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新質生產力」這個名詞。雖然在整份將近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名詞只出現過一次,但背後所彰顯的意義卻非同小可。自去年9月習近平出訪黑龍江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後,這個涵蓋創新、質量、科技、效能等元素的生產力型態,就一再被提起,也成為大陸各級政府在推動經濟工作上,最重要的依循準則。

 從各部委領導人談話可以發現,「新質生產力」並非口號,也非從無到有,而是在原有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提速前進,更專注於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的投入(反映在總要素生產力),最終催生出能夠加速驅動經濟的新產業、新模式及新動能。嚴格說來,這樣的經濟驅動模式並不陌生,2015年習近平推出的供給側改革,成功將部分產業的過剩產能及庫存加以去化,並藉此推動經濟及產業升級轉型,就是很好例證。

 隨著「新質生產力」的推出,為能有效整合資源、具體發揮功效,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大陸勢必會投入大量資金在相關基礎設施或生產設備的建置上。與俗稱「鐵公雞」(鐵路、公路及機場)的基礎建設不同,如今更多是如5G基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及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這股由政府支出帶動民間投資的力量,將為短中期經濟成長提供支撐,這也是為何特別國債必須連續數年發行的深意。

產業轉型 政策驅動加快

 大陸經濟及產業結構正在加速轉型,以投資統計為例,2023年大陸高技術產業投資年增高達10.3%,不僅較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年增率3%高出7.3個百分點,占整體投資比重亦較2022年提高0.7%。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及服務業投資部分,同樣也分別成長9.9%及11.4%,占各別產業比重亦均較去年同期提高0.8%及0.4%。顯示大陸經濟及產業結構轉型,確實是當前進行式。未來在「新質生產力」驅動下,轉型速度會更快,成為推升經濟的重要元素。

 李強在兩會中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未來大陸經濟政策制定與實施,揭露的資訊含金量非常豐富,方向也相當明確。不管是新質生產力或特別國債,都給予企業及人民一種可預期性,讓他們認知到政府接下來將加大力道刺激投資,同時搭配積極財政政策提供資金融通,藉此吸引及誘使民間資金投入。最終目的除了穩定當前民心、提振市場信心外,更重要的是創造未來性,為加速大陸經濟及產業結構升級轉型鋪路。

 大陸經濟正面臨艱鉅的挑戰,有了長期特別國債與「新質生產力」兩大策略加持,發展方向明確,也有足夠的底氣來推動,剩下來就是執行力的問題,而「執行力」正是大陸體制的強項,我們不需要對大陸經濟前景太過悲觀。(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