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4・Array

2024-04-04・Array
社評/人民才是兩岸關係主導力量

 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登陸行前在機場談話表示,此行目的在傳遞台灣人民愛好和平,希望兩岸交流,避免戰爭的心聲,抵達深圳當晚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再次提及7成以上台灣民意支持兩岸交流。馬英九二度登陸,以和平、交流的「最大公約數」切入,可望在多數民意支持下為兩岸關係帶來新契機。

用人心搭橋 跨政治矛盾

 馬英九任內8年,兩岸得以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固然源於上位者的意志,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開啟兩岸制度化協商合作進程,但基本上還是兩岸基層人民的意願與需要,讓雙方民間、經貿、文教往來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兩岸合作的動力源於人民的需要。

 馬英九「民間和平大使」定位鮮明,隨行人員除重要幕僚外,清一色都是青年學生,與過往藍營高層訪陸總是冠蓋雲集,民代隨行、富商薈萃的浩大排場迥異。從這個角度反而可以看出馬英九不為己謀利、不為人搭橋、沒有政黨包袱,純粹讓兩岸交流回歸人與人、心與心、青年對青年的初衷,也許更能令百姓有感。

 正如馬英九在8年執政期間,談及開放陸生來台意義時,多次提到的一句話:希望今後的國台辦主任是台大畢業的陸生,陸委會主委是北大畢業的台生。這句話點中了要害,兩岸分隔超過一甲子,如果雙方可以透過深入持久的民間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信、互賴關係,那麼兩岸政治矛盾豈不可以迎刃而解?

 美台關係緊密,固然是國際政治與兩岸關係歷史背景所致,但「人」的因素更重要。冷戰開始後,台灣菁英悉數赴美深造,返台後進入政商高層,如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均有留美背景,另一批人則與美國菁英融為一體,如黃仁勳、蘇姿丰等躋身科技產業巨頭。同樣,許多在台北成長或就學、接受訓練的美國學者、外交官,逐漸形成美國的「友台圈」。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若能持續深入交流,假以時日必然形成相知相惜的關係。

 檢視1980年代以來大陸對台政策,具有濃厚「以上帶下」色彩,傾向與政治、經濟、社會菁英「代表」或「領袖」為打交道的對象,透過與上層人物接觸影響下層民眾,期待藉此達到討論和解決兩岸問題的政治目標。無論是早期兩岸「直達天聽」的密使穿梭,還是後來國共兩黨恢復交往、兩會制度化協商,再或是大陸曾嘗試「紅綠對話」,整體都屬於「以上帶下」的思維。

以人民交流 創和平動力

 但社會在發展、民意在變化,台灣經歷民主轉型、「尾巴搖狗」已成為常態,大陸民意也藉網路興起介入北京對台政策,大量對台辦工作不滿的聲音在網路此起彼伏。在此種情形下,無論是台灣還是大陸,在思考兩岸關係發展問題上,都必須面對民意力量,若處理得當,民間力量就可以順勢成為動力,反之,隨時可能變成壓力、甚至反噬力。

 要從根本上改善兩岸關係、推進兩岸和平融合,還是要從「人民交流」著手,而不是寄希望於政黨或政府「高層」。例如,北京與其「軟硬兼施」促使賴清德或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不如藉「馬習二會」的機會,用庶民能夠理解的語言,直接和台灣人民溝通,讓台灣民眾真切感受大陸把台灣人當自家人,大陸對和平統一有足夠的耐心。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庶民而言都是「高來高去」的口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與場合,往往有不同的定義,已成為民眾眼中的「緊箍咒」;放棄口號、訴諸情感,才能打動人心。兩岸文化與經濟上的連結,不是任何外力所能改變。TikTok、小紅書等社群軟體成為民進黨選戰的軟肋,卻不敢輕易言禁,可見民意的力量。大陸大可「戰略藐視」民進黨,跨越菁英直接與台灣社會對話。

 520將近,兩岸不必做「和平與戰爭」的選擇,而以「開放與封閉」的選擇為替代。讓人民力量衝破封閉之門,讓「人民交流」成為和平的動力,讓台灣民意推著民進黨向前走,應是「馬習二會」該達到的最佳效果。(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