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Array

2024-06-04・Array
社評/以促交流促台海和平

 520後大陸連續三波反制動作:第一波文宣撻伐,第二波圍台軍演,第三波沒收ECFA早收清單。北京硬的策略迅速而果斷,在台灣同溫層社會引起不同的效應,有人感到「疼」,有人卻認為「疼」是必要付出的代價。如何精確落實「反獨不反台」,將決定兩岸能否避開「武統陷阱」,讓兩岸問題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同步解決。

台獨抗中 強弩之末

 新民意、新政府、新情勢下,民進黨的立場看似很硬,但觀察三個具體事例,就能看出激進台獨、抗中思維已是強弩之末:第一,近期藝人連番表態我是中國人、支持統一,綠色民粹雖見獵心喜大肆炒作,卻未能炮製第二個「周子瑜事件」;第二,綠營透過群眾運動、認知作戰,抹紅藍白共推國會改革法案,企圖讓「太陽花」捲土重來,但最後未能得逞;第三,美參議院外委會主席當面提醒賴清德須注意「大陸紅線」,新閣揆施政報告的兩岸部分,與賴清德520演說相較,不再具有挑釁意味。

 520後台海情勢顯得異常凶險,不少人認為山雨欲來風滿樓,深度觀察卻也未必。事實證明台獨擺脫不掉四股力量的牽制:第一是六成非綠民意,即便民進黨坐擁四成死忠,但只要這六成民意不認同,抗中就不可能主流化。這次國會改革過程中,綠營群眾從開始的群情激昂,到最後的偃旗息鼓,說明了這個道理。

 第二股力量是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即便賴清德在520演說中拋出「兩國論」,用憲法「國民主權」理論推導兩岸、兩國互不隸屬,但這不過是賴清德一廂情願、自說自話,民進黨根本沒有能力從憲政層面推動台灣獨立,任何體現台獨意圖的法案,在立法院連一讀程序都進行不了。

 第三股、第四股力量分別來自北京和華府,中美之間只要不觸犯彼此紅線,民進黨或賴清德就逃不出中美關係架構,台獨永遠是假議題。北京和華府之間的高層交往,並未因520賴清德上台而生變,近期大陸副外長馬朝旭照常訪美,中美防長照常在新加坡「破冰」會面,雙方在文化旅遊、氣候合作、地方省市的交流機制照常運作。這些跡象說明,中美對台海議題有一定的互信。

 由此可見,現狀下台獨是假議題的結構並未改變,無論是賴清德520演說的強硬宣示,還是立法院周邊獨派的狂歡,都是「鳥籠」內的能量釋放。能量釋放後,太陽照常升起,兩岸之間航班、交通、經貿往來一切如常。既然如此,人們是否應該務實思考,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究竟為何?是否需要為困在「鳥籠」裡面的台獨,而忽視了「鳥籠」外海闊天空的民間關係?

堅持和統 戰略正確

 統獨之爭並非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而是歷史發展所造成兩股力量的拚搏:一是透過交流合作實現融合發展,逐步彌合因歷史形成的物質、意識、心理上的差距,最終達成和平統一的力量;一是透過煽動對立仇恨切斷兩岸聯結,在台海製造戰爭陷阱,打斷中華民族富強的百年歷史進程。這才是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

 基於這個主要矛盾,兩岸關係愈開放、愈交流、社會聯結愈多,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機會最大;反之,封閉和對抗只會讓兩岸愈來愈遠,這不僅是和平統一、心靈契合的天敵,也會一步步落入美台激進抗中勢力意圖將台灣打造為「戰地前線」的圈套。因此,無論是兩岸交流人數的銳減,還是兩岸經貿聯結的削弱,都會折損和平統一的戰略主動,令兩岸愈割裂、台灣朝「戰地化」愈走愈近,正中獨派和反華勢力下懷。

 大陸堅持和平統一的戰略定力符合兩岸的利益,關鍵在於如何將「正確戰略」落實為「有效策略」。大陸對台工作,既已充分展現「硬的更硬」一面,就需要適時端出「軟的更軟」一面。例如,在觀光開放問題上,不需要陷入「對等」的陷阱,大可推進陸客赴馬祖觀光既定議程,甚至單方面宣布開放陸客赴台旅遊,並要求台方保障陸客人身安全。在經貿議題上,也可試點福建對台灣產品全面開放,讓那些脫鉤斷鏈的企圖,在經濟融合的強大力量前不攻自破。(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