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Array

2024-07-17・Array
社評/因應川普回朝 大陸更要改革開放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幕前夕,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籍總統候選人川普遇刺,不但幸運脫險,臨危所展現的勇氣與鬥志,讓他當選機率更高。而此次三中全會,又被解讀為未來10年大陸發展的關鍵,北京會如何判斷川普班師回朝後的美中關係與國際情勢?如何制定相應內外政策?

三中全會 定調發展關鍵

 文革結束後,中共歷屆「三中全會」都被賦予出台重大改革、指導中長期發展方向的特殊意義。本屆三中全會推遲近9個月才召開,除了有高層、軍隊人事問題影響外,主要原因是大陸經濟發展面臨新瓶頸,加上外部情勢急劇變化,北京高層對改革方案的研議歷時甚久。去年經濟工作會議拋出的「新質生產力」概念,是為三中全會預熱,今年間5月習近平在濟南召開座談會,外界逐漸理解其內涵與政策主軸。

 2013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改革方案圍繞「政府-市場」關係展開,即賦予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此後中共在國內大力推行自貿區建設、精簡行政審批、提升環保政策位階,在國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調整「韜光養晦」策略、試圖主導經貿全球化進程,並廢止一胎化政策、廢除勞教制度,被視為中國大陸邁向普世人權的重要一步。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數年,大陸網路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化企業群雄並起,一片欣欣向榮。

 然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方向和議程,受到外部環境的極大干擾,轉捩點是2017年1月川普上任,不僅掀起「逆全球化」狂潮,美中經貿脫鉤從想像變成現實,更打開美國隱而不發的右翼反中「潘朵拉魔盒」,在最嚴重時,華府菁英將「顛覆中共政權」納入對中政策。在此背景下,北京不得不將「安全」視為首要。

 美國將北京從「夥伴」轉為「對手」再到「敵人」,固然已醞釀十多年,但川普扮演了「踩油門」角色。雪上加霜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成為顯學,北京順勢提出「國內大循環」試圖構建自給自足的體系,這就讓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政府-市場」關係改革,以及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的對外開放路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發揮韌性 應對川普2.0

 當年川普給中國帶來強烈衝擊後,北京決策者將「加強制度韌性」視為重中之重,在當時情境下,自然會想到集中黨政權力、加強對市場管控、建構垂直動員體系、激活新型舉國體制、自主掌握科技、審慎開放防範風險、與西方展開外交鬥爭等目標。但經過這幾年的探索,大陸經濟下行、債務風險高升、國際環境嚴峻、民營企業艱困,北京最高層意識到,是時候調整了。

 北京應已發現,「韌性」的建立,固然需要強有力的黨政體制作為支撐,但歸根究柢,社會活力不可少、對外開放不可缺,否則就會「內捲化」,經濟社會走向萎縮。因此,在二十屆三中全會開幕前,原中南海幕僚、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公開將「社會活力」與「新質生產力」並陳,另一位大陸權威政治學者鄭永年也建議,要賦權地方政府和企業,改變「監管過度」甚至「控制過度」的局面。

 另方面,北京決心用「單邊開放」力抗逆全球化、陣營化、新冷戰化趨向。近日,大陸將54國外籍居民的144小時入境免簽口岸擴展到37個,今年第1季度外國遊客赴大陸數量已恢復到疫情前9成。同時,大陸官方吸取民間建議,刪除「傷害中華民族感情」罪名,並為保護日僑而犧牲的民眾正名,順勢清理網路仇日言論,避免國際社會加深對北京「戰狼化」的誤解。

 北京與川普上個回合交手的經驗,甚是寶貴,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唯有讓社會、市場保持活力,就能支撐起國家的韌性。

 如今,面對「川普2.0」捲土重來,大陸更應藉本屆三中全會,堅定對改革開放的強烈共識,以「巧實力」因應未來美中硬對抗、硬脫鉤的風險。(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