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4・Array

2024-08-24・Array
社評/大陸對台硬軟之間需有緩衝

 大陸自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示和平統一方針,迄今堅持不變,但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發展顯然與「和平」背道而馳。如果心靈契合是大陸追求統一的終極目標,那麼,我們應從上善若水的思維看待兩岸關係的磕磕碰碰。

軟硬交替 民眾困惑

 習近平主席4月會見馬英九前總統時曾說,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促進心靈契合。只是,民進黨不但汙名化「兩岸一家親」,甚至貶抑中華文化、誇大南島文化,否定兩岸同一民族。依《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規定,台灣地區、大陸地區都是中華民國固有疆域,兩岸主權同屬中國,這是白紙黑字寫明的憲法事實。賴清德總統引「國籍說」認定兩岸互不隸屬,卻忽略中華民國國籍與主權的存在,是國家統一前的狀態,不影響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事實。

 台灣中華民族認同感仍然牢固,但不能否認政治關係的鴻溝有擴大跡象。美麗島電子報最新國政民調顯示,民眾對中共的好感度為11.3%,反感度74.3%;與2015年此項首次調查比較,當年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約莫在10至15%,反感度則在55%至60%之間。將近10年,台灣人對中共的好感度大致持平,反感度則顯有提升。

 政大選研中心2月發布民調亦顯示,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為2.4%,創1992年以來新低;兩種身分都認同的比率為32.0%;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則為61.7%。

 上述數據,雖非直面台灣民眾如何看待一個中國,但仍有助於爬梳台灣主流民意與大陸的距離感,進而理解為何我國憲法明明是「一中憲法」,但即便是國民黨人,有部分人也總是對「一個中國」避之惟恐不及。

 不可諱言,大陸積極透過惠台政策拉近兩岸距離,藉此推動融合發展,但與此同時,也透過軍機繞台、實施軍演展示軍事力量,加上外交封鎖、經濟制裁、公布台獨名單等措施對台施加壓力,以表明捍衛統一的決心。

 大陸在「軟」的一手,彰顯和平發展的願景和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血脈,在「硬」的一面訴諸民族大義和主權完整,表明不排除使用武力,軟硬策略交替使用,卻導致民眾的困惑,對大陸疏離、恐懼的問題反而更凸顯。

上善若水 化硬為軟

 至少目前,大陸決策階層並無對台動武之意,仍希望以融合發展與心靈契合方式實現和平統一目標。那麼,面對台灣民意的疏離與恐懼感,在「硬的更硬」與「軟的更軟」之間,有必要提出「化硬為軟」的對台話語體系做為緩衝。

 畢竟,「統一」對大陸而言是主動詞,對台灣來說則是被動詞,聽到統一往往會心生「被統一」的印象;既然是「被」,難免心存疑懼,因而讓「抗中保台」在台灣存在相當程度的選票市場,這點在2020年乃至2024年的總統大選都可獲得印證。

 因此,如何讓台灣民眾了解促統並非逼統,而是推動兩岸融為一體,不需要視統一為威脅,無疑是避免兩岸兵戎相見、推動和平統一必須面對的最大課題。

 不可諱言,賴清德以總統身分多次提出「兩國互不隸屬」,突出「兩國」關係,因而被認定為「新兩國論」,梁文傑以陸委會副主委身分指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跟「台灣地區跟大陸地區互不隸屬」是一樣的,差異只在於「稱國名,還是要稱地區」,不免令人質疑是以「兩區論」包裝「兩國論」。這樣確實只會讓民共關係繼續惡性循環,自我實現「武統」的最不幸命運。

 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兩岸現況,中國哲學鼻祖老子「上善若水」的思維,可以提供「化硬為軟」的政策脈絡。具體而言,大陸對台「反獨促統」,反獨是手段,統一才是目標,手段不能妨礙目標。反獨要硬,促統須軟,硬軟之間需要一個能產生緩衝作用的對台話語體系,只要做到胸懷深沉善於包容,心靈契合終將水到渠成。(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