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Array

2024-08-28・Array
社評/賴總統兩國論走不出去

 賴清德總統希望過境美國出訪友邦,但行程安排不順利,決由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代表赴美,拜訪美國友人、智庫與僑社。第53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IF)領袖峰會26日在東加舉行,外交部次長田光中與會,澳洲媒體披露,索羅門群島可能推動取消台灣在PIF觀察員地位,阻止台灣參加2025年於索羅門舉行的年度會議。這一連串外交挫折,再再顯示賴清德新兩國論路線窒礙難行。

PIF觀察員地位動搖

 代表共和黨參選的美國前總統川普,6月間接受彭博新聞專訪時曾表示,台灣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大陸太近,美國要出兵保台代價太大。美國經歷20年反恐戰爭,現在又受制於俄烏和以哈兩場戰爭,早已兵疲馬困,加上大陸軍力崛起,尤其核武與超高音速飛彈足以威脅美國本土安全,因而孤立主義再起,共和黨內更蔚為主流。

 川普的外交政策被美國媒體稱為「交易式孤立主義」,即放棄世界警察角色,成為出錢者的「傭兵」。無錢免談、有錢好辦事,一切皆可交易。在金錢面前,賴清德的「民主聯盟」變得一文不值。

 共和黨的孤立主義未必是放棄抗中,而是將遏制中國大陸的壓力轉嫁到台灣身上,才會要求國防預算應提高到GDP的5%。若以2023年總預算為基準,等於國防預算(包括特別預算)要從5058億元新台幣增加到1.07兆元,將近增加1倍,勢必嚴重緊縮社福、經濟發展與政務支出經費,可曾想過對政府提供服務與人民生活的衝擊?民進黨政府為「抗中」,只得配合美國「新冷戰派」的要求延長役期、提高軍費,自願走上窮台死路。

 兩件事可以看出民主黨對華政策可能有新的變化:第一,賀錦麗提名中國經驗豐富的華茲為副手,華茲擔任國會議員時,關注中國的人權議題,但不妨礙他對中國的感情與務實的態度,一貫主張雙邊對話的重要性,希望中美關係永續發展。美國副總統雖沒有政策的特定角色,但是總統授權處理外交議題並非沒有前例。若賀錦麗入主白宮,華茲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力。

 第二,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2024年黨綱中,消失已久的「一中政策」字樣重新出現,並重申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這個變化彰顯民主黨對華政策的微調。英國媒體《金融時報》日前再提美國的「疑賴論」,指美國一些官員擔心賴清德外交經驗不足,可能比前總統蔡英文更難預測,美國白宮與民進黨雖做出澄清,但拜登政府對賴清德訪美如此謹慎,《金融時報》顯然無風不起浪。

一個中國架構難撼動

 無論年底美國大選結果如何,不論是被共和黨交易式孤立主義帶上民窮財盡之路,或民主黨政策轉向,回到中美共治的宿命,賴清德切割兩岸的「新兩國論」終將無以為繼。

 國際社會的一中原則,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後已基本確立,大陸的中國政府進入國際體系,台灣政府的國際空間受到壓縮。當時中共主張的「一中原則」三段論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歐美日等國家的「一中政策」對第3段雖有所保留,但「一個中國」是難以撼動的現實。

 我國憲法與憲法增修條文也是「一個中國」的框架,在「一個中國」之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區域為「台灣地區」,其餘為「大陸地區」,絕非賴清德就職演說以「主權在民」的國籍說就可以改變的。

 馬英九時代承認「九二共識」,成為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相對於蔡英文執政以來,台灣還保留參與國際社會的機會,如國際衛生組織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年會(ICAO)等。國防戰略空間上也保有海峽中線和外島禁限制水域,可見一中框架不是民進黨認為的「緊箍咒」,而是「安全閥」。

 兩岸關係複雜,一中框架的模糊空間對台灣是有利的,讓中共相信還存在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對台灣而言,可以保留兩岸對話的機會,發展空間更大,有利於國計民生;對國際而言,也不會被兩岸衝突捲入不希望見到的戰爭。民進黨可以不接受「九二共識」但兩岸要有連結,台灣才有出路。(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