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陸某家具品牌推出「共享爸爸」APP,用戶可以選擇商務型、暖男型、運動型、文藝型和幽默型等多種類型的爸爸,號稱「下單呼叫後30分鐘可到」,點選下單後,卻沒有真人「爸爸」上門;而宣傳「共享爸爸」玩偶與家具設計服務,引發各界撻伐,也掀起「共享爸爸」可行性的諸多討論。
一推出就造成轟動的「共享爸爸」APP,吸引不少用戶好奇下載,註冊、打開頁面後,就會跳出地圖,地圖下方還有「歡迎使用『共用爸爸』,呼叫爸爸後,30分鐘內可達」的口號。軟體先要求用戶定位,然後從地圖上方的5種類型選擇。
APP是變相宣傳手法
選定類別後,就會出現離用戶最近的「爸爸」位置,點選下單,只是出現的不是結帳畫面,而是長達5分鐘的廣告,以「共享爸爸」視角拍攝,顯示男主角為很多家庭服務,卻發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沒人陪伴,也找「共享爸爸」為家人過生日;最後男主角感慨地表示:「這個時代什麼都能共用,但對家人的愛只能訂製」,並引出該品牌提供預約免費設計,以及「共享爸爸真人玩偶」;此時,用戶才發現APP只是變相宣傳手法。
揭喪偶式育兒弊端
這種廣告手法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認為是虛假廣告,有涉嫌欺騙誤導、違背社會公序良俗等問題;但也有大陸學者認為這支廣告以誇張情節,揭示「喪偶式家庭」、「喪偶式育兒」的弊端,值得深思、反省,積極探索適宜的解決辦法。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後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
但包括大陸在內,大多數家庭,即使夫妻都有工作的雙薪家庭,幾乎由母親承擔主要責任,父親常以工作忙、賺錢養家、應酬等作為藉口,推卸家庭教育責任,形成特有的「喪偶式」婚姻、家庭與子女教育;進而誘發母親焦慮疲憊、孩子缺少父愛、性格成長缺陷等諸多問題,不利孩子健康成長,形成家庭和社會隱憂。
(記者\廖慧娟)
小靈通
男女雙方架構婚姻、組成家庭,以父母親身分育兒教養,共同負擔權利與義務。如果有一方長期不在家無法承擔責任,或雖每天同處屋簷下,其中一方缺少情感支持、不負責任,例如因工作早出晚歸、無法參與重大事件或節日,很少與子女見面、甚至沒有言語交流,形同配偶死亡的單親生活方式。(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