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旺報

2018-04-16・旺報
追尋大月氏 當代張騫補白絲路

2100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歷經波折才打通絲路。陝西西北大學65歲教授王建新為追尋大月氏人的發展軌跡,率團到烏茲別克、印度考古。多年研究不僅找出許多西方研究團隊沒發現的遺址,更被尊稱為「當代張騫」。

1982年王建新從西北大學畢業後,選擇留校任教考古,雖然多年來經驗,讓他在考古各領域有豐富知識,但王建新卻選擇走向絲路考古,而起初這條考古路,也不容易。「絲路考古研究需克服許多困難,從無到有、從國內到國外,這些都十分具挑戰性,我們的研究不能『吃剩飯』。」

大月氏石人子溝遺址。(取自央視網)
大月氏石人子溝遺址。(取自央視網)

他說:「幾年前和團隊在烏茲別克考察時,曾被西方公認的歐亞考古三巨頭之一的托頂(音譯)怒斥,『你們怎麼也來了?我們在這幹了十幾年,該弄得都弄清楚了!』雖然一直有學者在絲路考古,但主要研究資料都在國外。」

為探明絲路發展,王建新團隊選用大範圍調查、系統調查與小規模、選擇性的考古挖掘結合,並填補許多國外絲路考古空白。數年間,不僅在烏茲別克西天山發現數百處古代文化遺跡,更發掘迄今規模最大的康居貴族墓,之後也找到大月氏王亭遺址、墓葬等重要遺存。

針對不同西方團隊的發現,王建新解釋,主因在中國、外國研究人員的差異。舉例來說,中國研究游牧人群,外國則關注農業人群;雖然國外也有探索遺址,卻無人研究墓地等。

多年考察不僅讓團隊發現「游牧中有定居」的理論,經研究後,王建新更得出「大月氏喜經商愛和平」的結論。此外,他發現匈奴語的「祁連」意即天山;《史記》中大月氏生活的「祁連山」,應為今日新疆的東天山。團隊在考古期間,也發現眾多大月氏的遺存,神祕國度逐漸顯露真容。

(記者黃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