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旺報

2018-04-16・旺報
福建考古新發現 解台灣小米之謎

新石器時代南山遺址 佐證東南沿海人類移居史

「根據兩岸考古的新發現,約5000年前,大陸福建南山文化的農業向沿海擴張,從海路將種植水稻和小米的生產模式帶到台灣,影響了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有趣的是,早期大陸先民究竟如何來到台灣?是將獨木舟綁在一起漂流來台?還是有其他方法,至今仍是個謎。

福建南山遺址全景。(新華社)
福建南山遺址全景。(新華社)

中國東南及環太平洋地區史前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福建三明市舉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表示,在新石器時期既種植水稻也種植旱地作物小米,是公認的山東半島地區特有農業生產模式,但從未發現自山東半島地區向福建沿海地區陸地傳播的證據,剩下的可能性只有透過海路。

5千年前就在海上交流

過去一直找不到有力證據,如今福建南山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結合近期其他東南沿海遺址的考古成果,使得曾經只是假說的「史前海上之路」成為可能。

最新研究發現,約在4、5000年前,大陸就有先民沿著東南海路進行交流,並將北方文化傳入海峽兩岸地區,這比此前學術界認為的古人海上交流時間提早了近千年。「史前海上之路」學說也解答了困擾學術界多年的「台灣史前小米來源之謎」。

11月5日,福建南山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和陶網墜。(新華社)
福建南山遺址出土的陶紡輪和陶網墜。(新華社)

作為台灣新石器時期的代表遺址,台灣大坌坑遺址曾出土大量小米,但這些小米是從哪裡來的一直缺少合理解釋。台灣考古學家臧振華表示,若說大坌坑的小米也來自於山東半島,但同時期台灣和山東的陶器特徵相差較多;若說來自福建,但之前福建地區一直沒有發現同時期的小米遺存,而南山遺址考古發現說明,大坌坑的小米很可能源自於海峽對岸的福建。

台閩瓊史前遺址相似

臧振華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和海南同時期史前遺址也高度相似,說明新石器時代中期,從台灣海峽到南海一帶的海上活動頻繁。「這表示台灣新石器中期文化和東南沿海同時期文化,應來自同一文化傳統。」

(記者李鋅銅)

小靈通 台灣史前小米
台灣史前小米曾在淡水河入海口附近的大坌坑遺址及台南南科遺址發現。約在6000年至5000年前,已有磨製石器、製陶、種植根莖類作物與利用稻米、小米的種植補充糧食的定居型聚落,但屬於北方作物的小米,來源一直成謎。更多的研究已發現,一群十分熟悉海洋環境的新石器時代人群,就是大坌坑文化的先民,他們極可能是在台灣成為島嶼後,從亞洲大陸東南越過海洋到達台灣,成為台灣原住民的祖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