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各地大力整治所謂的「大、洋、怪、重」地名,卻因為部分地區整治過頭,連建築物都要求改名,因而引起民眾反彈,認為過於擾民。本來若地名不雅或太過於怪異,改名是很小的事無可厚非,相信民眾也可以配合,卻因執行過當引起民怨,實在是難以預料的事。
大陸過去發展較晚,對於外國的人事物都很好奇,總認為洋人洋玩意兒或取個洋名就是時麾,甚至連建築物也出現很多完全照搬過來的山寨版,鬧出不少笑話,而這也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種體現。
本來,地名就只是個代名詞,常是因長久的歷史演化而來,有些可能很俗,但卻是十足代表當地歷史及文化,可能反而成為當地特色的地標。像是台灣鹿港有名的「摸乳巷」,正是這種地名的代表。大概很少有人會去說摸乳巷需要改名的,因為它就是歷史的一部分,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安徽桐城的「三尺巷」,更是有名的歷史地標。
至於被認為崇洋媚外的地名,其實大部分是建築物或社區名,以政府的名義要求建物或社區更名,可以說是大陸政府的父權觀念所致。建商推出建案,當然是可以銷售為主要考量,取個洋味十足的名稱,一來可以吸引民眾的眼光,二來也容易記住,硬是說成崇洋媚外,顯然太過沉重。
再者,如何認定「崇洋媚外」,每個人的定義可能不相同,這就可能又成為地方官員間的認知問題,前後任可能出現不同認定,會讓民眾無所適從,與其要求這些「崇洋媚外」地方改名稱,還不如輔導新建案在送審時採取較中性的名稱,舊案實不宜干涉太多,因為更改地名或社區名,都是很大的社會成本,有為的政府不宜有太多干涉,給地方更大的自主性,對各級政府而言都是簡政便民。(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