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6-22・旺報-綜合報導
紙紮藝術出國遊 旅居法國博物館

向歐洲展現台灣民俗文化與生命的傳承追憶

過去視為忌諱的喪葬祭品,從傳統形式有點駭人的金童玉女,搖身變為可出國參展的台灣工藝與紙紮文化,今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海外展《ALACE PARADIS》(極樂天堂)便將台灣「新興糊紙文化」與「Skea天堂紙紮」兩個團隊的創作,於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展出,展現台灣生命禮儀的傳承與演變。

相信可以給往生者如同在人間時享受的樂趣,甚至是一圓在世時未盡的心願,中華文明中甚早便有喪葬祭品,以陶土燒製日常用品,隨死者一同埋葬的習俗已超過3000年;台灣的喪葬紙紮用品與習俗一脈傳承此一歷史背景,《極樂天堂》也圍繞著祖先祭祀以及每年中元節,為了安撫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而進行的諸多儀式,來呈現華人對亡靈、祖先追思的文化。

新興糊紙文化的創作者製作作品「大士爺」。(截圖自YouTube)
新興糊紙文化的創作者製作作品「大士爺」。(截圖自YouTube)

盼為傳統工藝尋新路

紙紮用品隨著時代需求持續改變,新興糊紙店創辦人張徐沛就曾指出,過去傳統會在家中辦喪事,因此多半選擇巨大的紙紮屋、金童玉女等,現代人的喪事多移到殯儀館,紙紮文化漸漸被忽略,精細的工藝也被機器輸出取代,但新興糊紙店第四代的張徐展和姊姊張宛瑩,則希望接手這項傳統工藝並為紙紮找到新的可能性。此次赴法國展出,他們以台灣漢式小二拆靈厝、普渡鬼王大士爺、手工紙糊法拉利跑車等,展現文化脈絡。

展覽展示台灣 傳統與當代糊紙工藝,包含現代的奢侈品與科技產品,圖為Skea天堂紙紮製作的「豪華轎車」。(取自高雄市立美術館 官網)
展覽展示台灣傳統與當代糊紙工藝,包含現代的奢侈品與科技產品,圖為Skea天堂紙紮製作的「豪華轎車」。(取自高雄市立美術館官網)

手機、汽車等變紙紮

此次《極樂天堂》在法國國家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展出,除了傳統的靈厝、居家用品及紙紮食物,也有著呼應當代潮流的「購物天堂」區,著眼於奢侈品與科技產品,「Skea天堂紙紮」總監韓小豔,剛開始是為了替往生的外公一償遊日本泡湯的宿願,最後與友人親手完成了溫泉紙厝,如今Skea製作的紙紮品,從麻將組到精品包、智慧手機、平板、別墅……都成了生者可以對亡者表達追思與心意的方式。
擔任《極樂天堂》策展人的朱利安‧盧梭,是法國文化部核定的國家級策展人,曾於2018年策畫了「藝術裡的亞洲鬼怪展」,受到各界矚目與歡迎。他表示台灣的紙紮工藝,其實有著深遠的文化底蘊和人情妙趣,也有著豐富的藝術創意,能為歐洲帶來不一樣的視野。

「張福記」第三代傳人張遠東(左)和第五代傳人張樺(右)展示他們製作的獅子頭。(取自微信公眾號@今日恭城)
「張福記」第三代傳人張遠東(左)和第五代傳人張樺(右)展示他們製作的獅子頭。(取自微信公眾號@今日恭城)

陸青接祖業 創紙紮新生

民俗藝術在民間代代相傳,在兩岸又各自長成不同的樣貌。其中與祭祀相關的紙紮藝術,透過年輕一代努力,不但保留老祖宗的智慧,同時也開創屬於當代的視覺美學。誕生於清末的廣西恭城老字號紙紮坊「張福記」,第五代傳人張樺雖是90後(指1990年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但卻一心守住祖業,期許讓紙紮以更創新的姿態進入現代生活。
紙紮萌芽於唐代的宗教祭祀活動,而至明清時期,每逢節慶,民間藝術用竹篾、彩紙所製作的各種燈彩、花車、人偶等已遍及城鄉。張福記傳至第四代張斌,則因文革等因素,紙紮被視為是「封建迷信」而被迫放棄,然而第五代的張樺,卻單純出於喜愛,從小跟著祖父張遠東,手把手地學了不少紙紮技藝。
張樺回憶童年時當同學們在爬樹、遊戲時,他在作坊裡彎著竹篾,學著糊紙和上色,為了做好紙紮中的戲曲人物,他還拜師學起了桂劇。為了讓紙紮有新的可能性,他選擇就讀廣西藝術學院的場景設計系,畢業後更放棄了保送研究所的機會,回家接班紙紮工藝。
由於紙紮工藝耗時費日,這個行業也越來越沉寂,為了讓紙紮能夠在當代有更多的可能性,張樺將自己所學的舞台道具結合紙紮,陸續參與了廣西歌舞劇《東島人家》、兒童劇《魔豆》的舞台道具製作。他同時並改良了傳統紙紮不易保存、重量過重等問題,把竹篾的材質由竹子改為鋼線,又在傳統黑白綠紅4個顏色之外,大膽採用了螢光色。
作為紙紮工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五代傳人,張樺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將紙紮與舞台道具、民族服裝設計結合,訂單已然遍布全國甚至包括澳門。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