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誕生的網路視頻科普節目《科技袁人》,至今全網已超過1.5億播放量,成為大陸互聯網科普類內容領域前1%的頭部IP。主講人袁嵐峰從科學家到「科普大V」,這位網紅煉成之術,是實力與求知欲加上一連串的機緣巧合。
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袁嵐峰「開掛」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這一年開始,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有科沒普 讀者難懂
袁嵐峰投入科普,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2015年3月,一條「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輿論,配圖是《星際迷航》(台譯《星際爭霸戰》)裡的瞬間傳送裝置。科幻變成了現實,讓民眾興奮又不解。
「我剛好學過一些背景知識,知道這在學術上叫作『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屬於量子信息領域。」於是袁嵐峰聯繫了中科大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組的同事,寫了第一篇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結果轉發和評論像潮水一樣湧來。這讓袁嵐峰切身感受到科普的價值。
真正促成他科普形式更加立體多元的,是在一次「思想者論壇」的學術會議上與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視頻團隊擦出的火花,《科技袁人》由此應運而生。2018年元旦開始向各個視頻平台推送,試播的3期節目竟然在B站(嗶哩嗶哩)反響熱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科技袁人》已經出品超過100集,全網超過1.5億播放量。
接觸科普時間長了,袁嵐峰發現當下的科普往往有兩類毛病,一類是「有科沒普」,另一類是「有普沒科」。「有科沒普」的作品多是業內專家寫的,完全沒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有普沒科」則多半是胡亂發揮。
節目團隊僅6人
袁嵐峰調侃自己,現在的學習強度比上學的時候還大。像是做「黎曼猜想」的時候,對於這個被數學界看作最重要的未解之謎之一的猜想,袁嵐峰最初完全不懂。他找來各種資料「啃」了幾個月,然後設法寫出文案,用了6期節目來講述「黎曼猜想」的研究進展和其中的趣聞軼事。
在破億播放量的背後,很少有人知道,《科技袁人》的團隊其實只有6個人,其中有兩人還是兼職的中科大學生。郭尖尖在去美國交流之前,就是兼職學生之一。在她的印象中,袁嵐峰做科普有一種赤誠。
對於知識輸出型的節目來說,總有話題被耗完的一天,但袁嵐峰並不擔心。一方面在於科技創新成果日新月異,總會有不斷湧現的熱點和話題,另一方面,在他身邊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熱衷科普的青年科學家。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