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方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吹到西南邊疆,讓位於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富母乃村等佤山深處的拉祜山寨靠著發展養蜜蜂、種甘蔗等「甜蜜產業」,告別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擁有嶄新的安居房、寬敞的村組道路、明亮的節能燈,族人的日子越過越甜。
拉祜族分布在大陸、緬甸、泰國、越南、寮國等國;大陸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時,拉祜族總人口數485966人,分布在31省、市、自治區,主要聚居在瀾滄江西岸,北起臨滄、耿馬,南至瀾滄、孟連等縣。
他們熱愛音樂,熱愛舞蹈,天性「重自由,輕遷徙」,對於森林、土地、籽種等的依賴和迷信,長期慣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收入不豐,多個山寨陷入長期貧困的窘境。
養蜂改善家庭經濟
以班母村十四組為例,村民在農耕之餘,抓山蜂、取蜂蜜獲取額外收入。今年50歲的拉祜族村民札襪每當山花盛開時,就把蜂箱背進山林中,若有山蜂進來築巢,就用泥巴封住蜂箱上的孔,把蜂箱背回家養,但有時養了幾個月也取不回一箱蜂蜜,甚至發生把蜂箱搬回家後,蜜蜂又飛走、白忙一場的情況,想要蜂蜜得有非常好的運氣。
去年4月,西盟縣與雲南丁氏蜂蜜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在拉祜山寨布放2000群中華蜂,打造中華蜂繁育養殖基地,帶給村民就業機會和養殖技能培訓,班母十四組的養蜂「外快」變成可賺錢的新事業。
當地拉祜婦女「二妹」家境貧困,住過竹笆房、挨過餓,初中畢業即外出打工,曾在餐廳端菜、工地搬磚,數年才存下3200元,但2015年父親因肝硬化後期有嚴重腹水,母親精神失常,迫使她回鄉照顧家人,白天拚命工作,晚上獨自喝酒、哭泣,自卑又無助。
去年4月,當地建立中華蜂業養殖基地後,扶貧專員札莫把「二妹」引介到蜂業公司;她從抬蜂箱、砍草做起,後來學會培育蜂王、簡單分群;期間不知道被螫了多少次,但總算學會技術,現在月收入達2600元(人民幣,下同)、約新台幣11960元,不僅改善家庭經濟,也成了當地知名的「脫貧明星」,常與村民分享技術和經驗。今年更成經營高手,在村裡收購蜂蜜後,轉手賣到貴州、江蘇等地。
隨著生活改善,拉祜人的精神層面也在翻轉。2018年,西盟縣在每個村民小組成立「脫貧攻堅委員會」,由村民從村組幹部、致富能人中選出委員組成,「二妹」成功當選宣傳委員,負責聯繫8戶貧困戶,娜哈就是其中之一。
丈夫去世後,娜哈開始酗酒,蓬頭垢面,「二妹」有時間就去陪她,為她唱歌,排遣負面情緒,拉著她走出陰影,村委會給娜哈一個打掃衛生的工作,讓她戒掉酒癮,生活重回正軌。
政府聯合企業辦培訓班
為了幫拉祜族脫貧,西盟縣政府聯合企業陸續開辦養蜜蜂、種甘蔗等多種培訓班,例如西盟縣中課鎮班箐村的拉祜族男子石忠新就靠著一片甘蔗田,在過去2年收入逾6萬元,澈底改善家計。
此外,包括青貯玉米、肉牛等新產業也在拉祜族地區逐漸發展起來,目前班母村貧困發生率已從2015年24.78%下降到去年底的1.58%。告別貧困的拉祜人,開始嘗到生活的甜蜜。
(記者/廖慧娟)
小靈通 拉祜族
根據考證,拉祜族屬於古氐羌遺裔之一,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系;該族原本生活在青海湖流域,過著游牧生活,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曾自稱拉祜納(黑拉祜)、拉祜西(黃拉祜)、拉祜普(白拉祜);歷代史料中也稱該族為鍋銼、果蔥、苦聰、黃古宗、黑、黃黑、緬、目舍等。拉祜族以擅獵虎聞名,族名為「老虎」或「烤虎肉」之意,但1953年4月瀾滄拉祜族自治區(轄今瀾滄、孟連、西盟等3縣)公布《關於拉祜族自治區若干問題的報告》,重新定義該族的名稱:「拉,即大家拉起手來,代表團結;祜,代表幸福」。(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