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無人零售產業2017年崛起時,一夕間「無人超市」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過短短2年時間,越來越多無人商店開始退場。大陸超市業者張勇標指出,無人超市一昧擴大電子支付的便利,卻忽略購物的溫度,雖然一開始能吸引到好奇的消費者,但後期人流量不足加上市場冷淡,最終演變成目前情況。
2017年被視為無人零售產業的元年,據大陸市場調查公司艾瑞諮詢數據,大陸2017年底共有2.5萬個無人零售貨架、200家無人便利商店,同時在無人零售市場累計融資超過40億元(人民幣,下同)。
快速爆紅快速殞落
大陸無人零售推廣業者張明理回憶,無人超商「繽果盒子」2017年6月在上海開張後,接著又接連出現「小麥鋪便利店」、「小e微店」、「怡食盒子」、「24愛購」、「F5未來商店」等無人零售企業,在市場颳起一陣無人零售風潮。
無人零售企業2018年宛如骨牌效應般,紛紛傳出倒閉、裁員、融資受阻等一系列負面消息。「猩便利」甫在2017年6月成立,還先後獲得1億元天使融資與3.8億元A1輪融資,卻在2018年初突然爆出大量裁員,引起產業震盪。
四川成都的無人貨架「GOGO小超」去年2月經營策略問題,僅開業4個月就停止營運,成為大陸西南地區首個倒閉的無人貨架公司。與GOGO小超同個經營團隊的「GOGO無人超市」,也暫停營業。
「無人超市的倒閉潮還在繼續發酵。」張明理指出,無人零售業剛興起時,被市場一致看好,吸引大量資本投入,同時興起數千家的無人商店開店計畫,「(企業)紛紛快速開店、跑馬圈地」。
張勇標認為,無人超市過於擴大電子支付的便利性,奪取民眾消費的樂趣,把原本有溫度的服務過程,轉變成冷冰冰的機器式互動,讓顧客少了體驗與享受。
產業洗牌重精細化
張勇標指出,當無人零售業在崛起時,許多企業僅是急著投資,沒認真思考過如何獲利,「是想把聲勢搞起來然後套現跑路」;消費者一開始出於好奇心,願意進到無人商店消費,但後期仍是較習慣在傳統商店購物,最終使無人零售業開始凋零。
張明理表示,目前無人商店並未完全實現無人化操作,只是節省人員成本,但仍需支付較高價格來維持無人設備與系統,這些並沒有讓零售業的成本降低。
Easy Go未來便利店聯合創始人王牧牧曾指出,過去1年內有超過一半的無人商店品牌倒閉,顯示無人零售業已經過了四處圈地的時代;現在產業經過洗牌後,將會著重在精細化營運,提升選商品、選店址等零售基本功。
(記者/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