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一向是冷門科目,大家會認為是艱澀難懂的學科,但是大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卻用吃的方式,並且拍成無厘頭搞笑短片,成了抖音的網紅,例如吃魚頭泡餅拼出了胖頭魚的腦顱模型,吃燉雞拼出了化石佛法僧鳥和始祖鳥模型等,每則影片都有近百萬點讚、千萬的播放量,吸引網友關注,對冷門的古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最近,「玩骨頭的盧老師」的出現,使嚴謹的科學與歡脫的內容結合,在繁雜的短片市場中脫穎而出。盧靜主要研究領域是距現在大約4億年前的古魚類。工作中,她需要通過高精度電腦斷層掃描,對古代魚的腦顱進行重建,然後復原它們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而討論這些早期的脊椎動物發生了哪些重要的演化,魚類又是如何爬上陸地演變成蛙、龍、鳥、獸等四足動物的。
人類由「肉鰭魚」變成
「其實,恐龍的祖先是一條魚。其實人也是魚變的。」這種魚類不是我們在菜市場上看到的輻鰭魚,而是一種肉鰭魚類。
盧靜神祕地笑了笑,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讀起來都會覺得有點拗口。「通俗來講,我們研究的是有脊椎的動物化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恐龍了。」
她拿起書架上一隻長著胳膊和腿的魚類模型說,為什麼叫肉鰭魚呢?「你看它的這對偶鰭肉嘟嘟的,就跟我們的胳膊一樣,它的肉鰭內有一串內骨骼。這些內骨骼最後演變成跟我們一樣的四肢骨骼,所以這種肉鰭魚類的一支才能最終爬上陸地,變成四足動物。」
盧靜一直想用一種簡單的方式,讓之前不了解古生物的大眾也都能接受。其實,要了解和走進科學,古生物學是非常好的一個入門方向,從稀奇古怪的古代生命,到身邊熟知的各種動物,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探索,可以培養大眾的科學思維。
盼激發大眾探索慾望
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盧靜接觸到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為科學家打造媒體矩陣的活動,她作為特邀專家為一個關於肺魚的「冷知識」短片提供指導。當看到這個短片以輕鬆易懂詼諧的表達方式將肺魚的有關知識活靈活現地在一分鐘內呈現出來的時候,盧靜當時就向出版社建議做一系列古生物的短片,「我能給你們寫一百個故事出來」。於是,「玩骨頭的盧老師」就此誕生。
短片中,盧靜帶著小朋友吃完魚頭泡餅就拼出了胖頭魚的腦顱模型,吃完燉雞就拼出了化石佛法僧鳥和始祖鳥模型,吃完烤鴨還將整隻鴨子的骨架復原。然後通過這些模型,再向觀眾講述它們的祖先以及相關知識。
以全民關注的吃為突破口,盧靜的短片迅速拉近了科學知識和大眾的距離,在開播不到一個月,「玩骨頭的盧老師」就獲得超過14萬的粉絲關注。鋪天蓋地的點讚和好評更是不計其數。
讓盧靜感到欣慰的是,她看到一些網友在觀看短片後會提到,自己從沒留意過的雞鴨骨骼,看起來竟然很像恐龍的骨骼。更有人說:「通過您的視頻,我愛上了古生物。」
盧靜說,進行科普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所有人都來做古生物學家,而更多的是為了培養大家具備基本的科學思維。想要了解生命演化,從自己身邊熟知的動物入手,通過觀察就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探索。(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肉鰭魚
肉鰭魚是硬骨魚類的一個總綱,絕大多數成員已滅絕。此類魚的特點是魚鰭中有一個中軸骨。肉鰭魚類曾被認為已完全滅絕或演化為兩棲動物,但1938年在非洲東南海域深海捕捉到活體,後來又多次發現。目前僅存1目2種,即矛尾魚,是魚類中的活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被認為是最接近四足動物與肺魚類共同祖先的一種生活在4億年前的原始肉鰭魚張氏蝶柱魚。化石記錄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的陸生脊椎動物(即四足動物)是在3.6億年前從硬骨魚類中的肉鰭魚類演化而來。(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