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0・旺報-綜合報導

2019-07-10・旺報-綜合報導
四川添「彩虹」 綠尾虹雉兩年增12隻

陸人工繁育瀕危物種 克服受精率低、孵化難、育雛不易

大陸人工繁育珍稀動物有新進展,有「鳥中大熊貓」(大熊貓,台稱貓熊)之稱的綠尾虹雉籠養種群,近日迎來重大突破,至2019年,四川共繁育成活綠尾虹雉12隻。兩年前2017年底,全世界綠尾虹雉籠養種群才不過11隻個體,其人工繁育難度之高,由此可見。

▲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的組織協調下展開搶救性保護工作。(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的組織協調下展開搶救性保護工作。(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綠尾虹雉是大陸特有種,野生種群還沒有類似大熊貓調查那樣的物種普查,目前沒有確切的數量統計。2016年全球權威保護機構IUCN的專家團隊估計,認為野生綠尾虹雉成體數量在2500至9999隻間,並推測數量持續下降中。
2017年初,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的組織協調下,四川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西華師範大學生態研究院組建的聯合實驗室,展開對綠尾虹雉的搶救性保護工作。

「鳥中大熊貓」陸特有種

被稱作「鳥中大熊貓」,可知綠尾虹雉有多珍貴。西華師範大學生態研究院教授周材權表示,鳥類當中享受過「鳥中大熊貓」這稱呼的其實還不少,中華秋沙鴨、紅腹角雉、震旦鴉雀等都曾有此稱呼。而綠尾虹雉與大熊貓有不少相似之處。
和大熊貓一樣,綠尾虹雉是大陸特有種,只分布在大陸;種群數量稀少,瀕危程度較高;大熊貓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傘護種,而綠尾虹雉是高山草甸生態系統中的傘護種。籠養綠尾虹雉蛋受精率低、孵化難、育雛難,圈養大熊貓也曾面臨過交配受精難、育幼難等類似問題。

▲人工飼養的雌性綠尾虹雉基本無抱窩(孵化)行為,必須放入孵化箱進行人工孵化。(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人工飼養的雌性綠尾虹雉基本無抱窩(孵化)行為,必須放入孵化箱進行人工孵化。(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所謂籠養種群,指室內人工飼養的種群。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綠尾虹雉每年4月中旬進入繁殖季,開始產卵,5至6月孵化。
「人工飼養的雌性綠尾虹雉基本無抱窩(孵化)行為。」周材權說,綠尾虹雉種蛋通常被放入孵化箱進行人工孵化,工作人員通過照蛋,可挑除無精蛋、死精蛋或死胎蛋。另外在孵化期也需要照蛋,觀察胚胎發育情況,調整孵化條件,以提高孵化率。

疾病防治是研究重點

綠尾虹雉疾病防治也是研究工作重點。2018年,籠養綠尾虹雉曾爆發痘病,是導致籠養綠尾虹雉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團隊借鑑之前的經驗,結合臨床發病特點,對患病綠尾虹雉進行合理正確的用藥,最終所有患病個體全部痊癒。同時,其團隊還對綠尾虹雉患痘病的生物學機制展開相關研究。

▲工作人員通過照蛋,可挑除無精蛋、死精蛋或死胎蛋。(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工作人員通過照蛋,可挑除無精蛋、死精蛋或死胎蛋。(取自新浪微博@四川手機報)

西華師範大學生態研究院高度重視對綠尾虹雉野外自然條件下生活規律的研究,已展開綠尾虹雉的棲息地選擇和食性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將為綠尾虹雉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打下基礎,同時也將籠養綠尾虹雉的飼養與繁育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周材權表示,儘管人工種群逐步擴大,但由於初始種群數量太少,蛋的受精率也不高,人工種群的增長速度還有待提高,對於籠養種群是否會進行野外放歸,暫時還沒有時間表。

(記者/王曉鈴)

 

小靈通 綠尾虹雉

大陸特有種,被列為世界性易危物種。學名Lophophorus lhuysii,屬雞形目雉科,大型鳥類,體長70至80公分。雄鳥羽毛有10種顏色,如彩虹燦爛奪目。綠尾虹雉常成對或小群活動,冬季集結成8至10餘隻的較大群體。白天活動,喜歡出沒於山脊地帶,晚上棲於灌叢或低樹枝上。主食為嫩葉、花蕾、嫩枝、幼芽、嫩莖、細根、球莖、果實和種子等。每年4至5月繁殖,分布於四川、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甘肅東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