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自此邁入垃圾分類「硬約束」時代。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牽涉民眾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卻讓大陸數十年來由各族群分工,以人力篩揀垃圾的產業鏈出現巨變。隨著「垃圾分類」措施將在上海以外的46個城市全面推廣,這個來自四川、河南、河北、江蘇等地人口所建立起來的「垃圾江湖」,無可避免的將在未來走入歷史。
與美、日等先進國家不同,多年來,大陸的垃圾分類靠的是人工分揀,因為垃圾丟棄的混亂,需要大量一線人員手工分揀垃圾。這些從業人員在一車又一車、一箱又一箱的垃圾中尋找有價值的廢品換取利潤。
分工綿密各擁地盤
這樣的一個行業,據估計在大陸各地至少有數十萬人賴以為生,光是北京一地,當地的廢品行業從無到有,至今已經有近10萬的從業人員,而且還發展出非常綿密的分工體系。
熟悉大陸廢品回收行業的人士指出,廢品回收利潤龐大,自然吸引各路人馬爭奪地盤。以北京為例,經過數十年來的爭鬥、磨合、調停、商議,北京總算在上世紀90年代初確定各方勢力範圍:「四川幫」負責撿垃圾;「河南幫」負責收廢品;「河北幫」負責在四環外分類賣給下游加工商;「江蘇幫」負責回收地溝油(餿水油)。這樣的「垃圾江湖」後來也漸漸被複製到全大陸,成為行規。直到今天,還有人嚴格按照當年的地盤劃分和線路操持著舊業。
只是,隨著大陸官方的「垃圾分類」政策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這個江湖已經走到末路。
產業鏈變得更封閉
業內人士指出,「垃圾分類」政策意味著廢品回收將由過去依賴大量一線人員手工分揀垃圾,變成由政府主導、專人處理的產業,使得垃圾處理的整個產業鏈變得封閉,從分類到回收再到垃圾處理廠掩埋或焚燒,整個過程都在專人的監督下愈加封閉,沒有社會「閒雜人員」染指的機會。換句話說,垃圾強制分類意味著這部分人沒有工作空間,原先的手工勞動者只能黯然離開這個行業。
面對這個行業的巨變,有專家建議,應該將些「江湖人」正規化,成為大陸環保生力軍。中國經營網專欄作家王亞煌指出,垃圾分類需要很高的專業能力,區區幾個垃圾桶的區分,對於垃圾回收來說,依然過於簡單,根本無法支撐起整個垃圾回收系統,但大陸長年以來的「垃圾江湖」所建立的高效分揀團隊卻做到了。
因此,王亞煌呼籲,應該把這些「江湖人」吸收進要建立的垃圾回收體系,將小散亂的他們正規化,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這才是遠在分清楚是什麼垃圾之外更應該考慮的問題。
(記者/梁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