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08・旺報-綜合報導
「曾隨之謎」有解 曾侯墓挖出答案

墓葬文物填補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

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又現曾侯墓,兩位曾侯和夫人──曾侯寶及夫人羋加、曾侯求及夫人漁,這也是首次明確發現曾侯夫婦合葬墓。兩組曾侯夫婦合葬墓發掘填補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空白,同時也印證學界一直有爭議的「曾、隨是同一國,還是兩個國」,說明曾隨是一家。

墓中出土的銅缶銘文成為破解「曾隨之謎」的關鍵。(取自新浪微博@中國考古網)
墓中出土的銅缶銘文成為破解「曾隨之謎」的關鍵。(取自新浪微博@中國考古網)

在史書中,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是隨國,而在湖北隨州發現的卻都是曾侯墓地。曾國在傳世文獻中卻沒有明確記載,此次發掘的169號墓是曾侯寶的夫人羋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銅罐上有銘文「楚王媵隨仲羋加」,清楚地表明:楚王將自己的女兒羋加嫁至「隨國」;而羋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知,當時楚國稱「曾」為「隨」,說明曾隨是一家,再次印證曾侯與墓銘文的記載。學術界「曾隨之謎」的爭論可以結束。

文物傳達當時制度

因曾國在傳世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近年來鄂北地區多項重要發現,連接起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時期曾國高等級墓葬考古的完整鏈條,對研究曾國歷史、曾周關係史和曾楚關係史,以及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都具有重要價值。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8年10月開始對棗樹林墓地展開勘探發掘,墓地已發掘土坑墓54座、馬坑3座,出土千餘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隨葬品。大陸國家文物局6日表示,這些成果展現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禮樂制度、階層組織等發展狀況,部分青銅器載有銘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發掘表明這是一處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公墓地。已出土青銅器千餘件,部分青銅器上有銘文,銘文主要有「曾公」、「曾」、「曾叔」、「曾侯」、「曾夫人」、「曾子」、「曾孫」、「曾叔孫」等。發掘取得重要收穫。
此前,曾侯是周文王之後還是周武王之後,在學界有分歧。此次在出土的編鐘上發現銘文「余文王之孫,穆侯元子、出邦於曾」等內容,說明曾侯應是文王之後,又解決一個學術難題。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曾侯方鼎。(新華社資料照片)
▲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的曾侯方鼎。(新華社資料照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領隊郭長江介紹,在羋加墓中出土19件編鐘,通過編鐘大小、銘文內容、字體、出土位置等資訊,經過釋讀,整篇銘文包括三個段落。

以第一人稱講述曾國史

開篇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曾國歷史,自己的祖先南宮受周王分封到曾國,曾國與楚國有聯姻。第二部分是羋加自述,講了丈夫龔公即曾侯寶早逝,自己作為曾侯夫人勇敢地挑起國君的重擔,治理曾國,保土守疆的一段歷史,見證她是位不讓鬚眉的夫人。第三段落是編鐘銘文常見的宴飲以樂嘉賓的套話。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指出,目前已發現並確認身分的十餘位曾侯名字,其中已知最早的曾侯諫在西周早期,最晚的曾侯丙是戰國中期。所以說,這次棗樹林墓地發現的兩位曾侯,乃春秋早中期曾國世系,填補春秋中期不見曾侯的空白。
通過數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已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補齊曾國歷史進程,填補兩周史上關於曾國記載的缺失。

(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  曾國

曾國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鎮守南方的重要邦國,又稱隨國,意即周的姬姓分封隨國,不過到底是曾國還是隨國,史學家爭議不休。但在西周史料中沒有記載,從1976年曾侯乙墓發掘開始,一系列考古發現,如拼圖般,逐漸恢復著一個存在時間不短、卻被歷史遺忘的小國歷史。通過數年考古發掘,已確認曾國13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曾國歷史的進程,填補兩周史上關於曾國記載缺失的空白。(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