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11・旺報-綜合報導
刀雕飛舞 小葫蘆藏「敦煌飛天」

陸非遺傳人陳兵 40年精益求精夢想辦個人葫蘆展

「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雕刻葫蘆和牛肉麵、羊皮筏子並稱蘭州三寶,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陳氏雕刻葫蘆的第二代傳承人,葫蘆裡不賣藥,而是一把刀雕出葫盧裡的乾坤。

陳氏雕刻葫蘆的第二代傳承人陳兵。(取自微博@中國甘肅網)
陳氏雕刻葫蘆的第二代傳承人陳兵。(取自微博@中國甘肅網)

年過五旬,拿起刻刀開始雕刻葫蘆,陳兵的專注力不減當年。陳兵是陳氏雕刻葫蘆的第二代傳承人,受父親影響,她從小生活在與書法、繪畫、手工技藝相伴的環境中。
有別於大多數雕刻藝人用傳統黑白色雕刻,陳兵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使用工筆畫的形式利用套色的技術,將更豐富的色彩展現在寸許的葫蘆之上。陳兵說,擅長在葫蘆上表現長線條,上下口圖案嚴格雕刻是父親創立的陳氏刻葫蘆的獨特之處。

陳兵的葫蘆作品「敦煌禮佛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陳兵的葫蘆作品「敦煌禮佛圖」。(中新社資料照片)

僅人物手部就畫一年

陳兵擅長雕刻敦煌壁畫、敦煌飛天,一把刻刀上下翻飛之後,飛天形象裙裾飛揚、神態逼真。16歲跟隨父親到敦煌莫高窟,陳兵花費20餘日臨摹了大量的敦煌飛天形象,這次經歷亦為她開創自己的雕刻特色奠定了基礎。陳兵喜愛雕刻優美的飛天形象,一條飄帶,手指的一個動作,陳兵都會仔細研究,力求惟妙惟肖。
回憶起自己曾經在父親的要求下,僅一個人物手部繪畫,便畫了一年的經歷,陳兵坦言,正是父親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她學習到,不論書法、繪畫、刻葫蘆,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做好,就必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圖文並茂是陳氏刻葫蘆的另一個特色。陳兵拿起自己十餘年前雕刻的一件作品介紹說,長20幾公分的葫蘆上,她總共雕刻了敦煌禮佛圖的52個人物以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餘字金剛經及大悲咒等文字,歷時一年左右。
因為這件作品,陳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40餘年的經驗讓陳兵現在拿起一個葫蘆,需要雕刻的形象已經在腦海中形成。而這種經驗的練成,卻是在父親嚴格的教導下日復一日努力的成果。
雕刻葫蘆的過程每一步,陳兵都做到認真精細。從田間地頭收購來的葫蘆,要經過清洗、刮表皮汙漬、晾乾等一系列複雜的處理,才能真正進入到雕刻的環節。在陳兵看來,每一個葫蘆都有其獨特之處,善於利用這種獨特,往往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從小耳濡目染到開創自己獨特的風格,陳兵希望用後半生的時間雕刻更多的精品。開始進入校園代課,陳兵用自己40年的經歷向下一代講述家鄉的文化特色。陳兵也計畫籌辦自己的刻葫蘆展覽,這是她最大的心願。

陳紅刻在葫蘆上的《三國演義》人物。 (取自中新網)
陳紅刻在葫蘆上的《三國演義》人物。(取自中新網)

在著色上研究深入

另一位也是蘭州陳氏刻葫蘆的第二代傳人陳紅。她說,自己從小就看著父親刻葫蘆,她的興趣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培養出來的。每次都要將自己的狀態調整到最好才能動手,特別是人物的五官是最重要的,想要表達的人物性格、情緒都會在五官中體現出來,「我刻的人物,個個都是雙眼皮」。
陳紅所刻畫的人物服飾色彩鮮艷,在色彩的著色上也進行了研究,為了在葫蘆上更好的滲透顏色,達到不掉色的效果。她說,顏料是蠟、油、色三者混合都是自己調製。
在陳紅眼中,刻葫蘆面臨的最大挑戰來源於脆弱的葫蘆壁。「刻葫蘆要將全身的勁用到手上,用手來掌握力道。」由於葫蘆本身屬於易碎品,因此在刻的過程中必須要小心翼翼。
出自陳紅之手的葫蘆已達上萬件,2005年,陳紅的作品《維摩詰演教圖》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2011年被評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下一步,她要將線刻和浮雕相結合,創作出更加精緻的葫蘆作品來。
陳紅每周都會去東郊小學、一隻船小學教刻葫蘆,陳紅說:「希望這些後備力量將刻葫蘆發揚光大,成為蘭州的靚麗名片。」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