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華語外來論 聚珍台灣遭網友打臉

被質疑通篇文章用華語 邊享受邊嫌棄

在台南以文創起家的聚珍台灣書屋,日前在官方網站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表示華語是外來語,卻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不過底下網友論辯卻比原文還精采、深刻,有網友表示「怎麼沒金門」;有網友指出整篇文章都是華語打出來,怎能一邊享受單一語言交流的便利還一邊嫌棄華語?還有網友直指該文預設就是「講華語的不是台灣人」,根本是洗腦。

▲「聚珍台灣」在官網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引起網友熱議。(取自博客來)
▲「聚珍台灣」在官網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引起網友熱議。(取自博客來)

「聚珍台灣」指出,從《台灣語言地圖集》一書的〈台灣家庭較優勢語言地圖〉可以看出,代表華語優勢的藍色區塊略大於代表母語優勢的其他區塊;書中認為,家庭是語言最後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聚珍台灣」呼籲大家一起拯救母語。

文中「台語」定義惹議

有網友首先質疑「華語是外來語」的說法:「講得好像台語不是外來語一樣。」還有網友認為文中「台語」的定義不妥,如果「台語」指的是河洛話,河洛話已經霸占「台語」席次多年,那難道客語和原住民語就不是「台語」?再者,如果「台語」指的是台灣最常使用的語言,那當然是指華語。
還有網友細究,如果「台語」指的是閩南語,但閩南語又分成福建漳州話和泉州話,而台灣的「台語」其實是漳州話。又有網友說,照這個邏輯,宜蘭腔、台北腔、鹿港腔、永靖腔、海口腔、台南腔、高雄腔,哪個是「台語」?

▲書中分析,家庭是語言最後的堡壘。(取自聚珍臺灣臉書)
▲書中分析,家庭是語言最後的堡壘。(取自聚珍臺灣臉書)

有網友表示,「聚珍台灣」整篇文章都是國語打出來的,台灣部分人一邊享受單一語言的交流便利,一邊卻碎碎念。底下網友「提醒」他:現在本土價值你敢嘴(回嘴、打嘴砲)。

台灣價值結合創新

一位網友說,台灣的價值就在於結合各種語言創造新文化,「就像新加坡人講話會參雜河洛語和英語,將來也許台灣新住民朋友變多,台灣人講話會混入越南和印尼語。」刻意將閩南語定位為母語、將國語定位為外來華語,不就跟國民黨威權兩蔣時代一樣?

(記者/簡立欣)

 

 

 

 

 

新聞分析   

獨派排外 一再自我邊緣化

中華文化是外國文化、華語是外來語……獨派「排外」意願很高,但其論述卻無法成立;這次「聚珍台灣」的主張,不用出動專家學者的學術語言,就已經被網友的常識打爆。
民進黨二度執政以來「去中國化」動作頻頻。教育層面,包括高中國文新課綱提高白話文比例、大刪古文篇數;高中歷史新課綱以東亞史代替中國史,近日新出爐的第一冊高中《台灣史》部分版本又被發現「台灣地位未定論」。文化層面,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將台語、原住民語甚至手語都納入「國家語言」,美其名是保障各族群語言,其實就是不願意華語被視為唯一的「國語」。
官方「主攻」還不夠,再加上民間側翼包括各個社團、文化組織、出版社等「助攻」。這次「聚珍台灣」的「華語外來論」,就是一例。
不過令人驚訝的是,觀察網友回應,似乎「聚珍台灣」臉書只吸引到少數同溫層,多數網友都指出「華語外來論」的荒謬。仔細一想,其實也不奇怪,因為「華語外來論」完全背離一般人在生活情境中的認知──要說「外來」,客語、閩南語乃至越南語、印尼語等都是外來的。
「聚珍台灣」似乎還停留在「悲情的台灣人」時代、還想炒「講國語會罰錢」那年代的冷飯;但現實上看到的是,本土價值早已震天價響,大福佬沙文主義霸凌其他文化。有網友就指出,很多台灣南部客家人的閩南語比客語還溜,因為當地閩南語是強勢語言,客家人早已習慣「切換頻道」。
我們要問:如果小小一個台灣還要分化成「台語區」和「非台語區」;推到極致,再把「台語區」分為宜蘭腔台語、鹿港腔台語、台南腔台語……不待外敵來攻,台灣不但在華語區自我邊緣化、也在台灣本地自我裂解化。
台灣土地很小,但心胸可以很大;台灣不是(政治上的)中國的一部分,但(文化上的)中國卻可以是台灣的一部分。「多元」不是納入台灣文化和原民文化、卻獨獨殺死中華文化的假多元,而是海納百川的真多元。(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