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13・旺報-綜合報導
1箭8星遇狀況 1衛星突爽約

臨時更改飛行數據 彈道設計師40小時未闔眼

大陸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在6月5號成功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但按計畫要發射的衛星數量原定是8顆,其中1顆任務中途「爽約」了。在長征十一號發射前夕,一顆衛星因自身突發故障不能發射,海上發射試驗隊面臨重大挑戰,但是隊員透過努力和智慧解決了這項突發難題。

青年突擊隊彈道設計師張艷玲說,那天是5月31日,距離海上發射任務還有6天,但距離火箭出征前往預定海域卻只有不到48個小時。整個研製團隊籠罩著一層緊張氣氛,不少試驗隊員一臉詫異,這顆搭載衛星已經完成裝箭程序,飛行程序也已經設定好,如今臨時更改飛行數據,只怕根本來不及。張艷玲當時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從軟體入手,取消這顆搭載衛星的分離指令。

工作人員對衛星進行海上監測。圖為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工作人員對衛星進行海上監測。圖為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一個海浪可影響瞄準

張艷玲主動提出回北京修改箭上數據軟體,她認為這是綜合各類情況分析之後最好的解決方案。最終,該方案得到總指揮、總設計師的許可。於是張艷玲連夜從發射場趕回北京,直奔單位生成新的數據。當天凌晨5點多,在設定完成新的箭上數據後,她立即奔赴發射場進行臨射前調試。經過測試,一切正常,張艷玲說,心中的大石頭終於放下,而此時她已經連續工作了40個小時。
6月3日,經過20多個小時的航行試驗,船隊抵達預定海域,29歲的運載火箭型號總體設計師張飛霆說,發射平台終於運到在海面上,但當時突然出現狂風、大浪,第一次上船工作的張飛霆和隊友們,在風浪和壓力的夾擊下,陸續都出現頭痛、噁心的暈船症狀,這個情況持續了一整晚,隔日天還沒亮,團隊就開始到甲板上觀測海況,因為這一天6點之前,不管如何火箭都必須登上發射平台,此時距離火箭發射還有不到30個小時。
作為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電氣總體副主任設計師陳曦和隊友上了發射平台,他們的工作攸關這枚火箭的射前瞄準。陳曦說,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一旦射前瞄準精度出現偏差,將導致火箭無法精確入軌,且此次與以往的瞄準方法有所不同,因為火箭是海上發射,必然會受到海浪起伏波動的影響,可能造成前一秒調整好的角度,在下一秒完全失效。

3位女中豪傑寫佳話

陳曦說,這對瞄準設計的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加上要在20天內完成整個海上瞄準方案的設計和測驗,難度可想而知。最終,陳曦和隊友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設計出了首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動態自瞄準方案,陳曦也成為大陸第一位海上發射瞄準方案的提出者。
回憶最初接到這項任務時的情景,陳曦說,所有的隊友都沒有徬徨和猶豫,而是直接投入到了工作中。能在遼闊的黃海實現了大陸航太的首次海上發射,對他來說,是青春最壯美的宣言,也是青春最壯麗的事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的航海和船舶作業中,很少有女船員,但在此次青年突擊隊裡,卻有3位85後甚至是90後的女中豪傑,包括指控系統設計師王芳、測量系統設計師呂頓和12所製導設計師胡聲曼。在她們看來,環境再苦再累再惡劣,她們都願意努力克服,她們說,必須經過親自測試的火箭才最踏實,能夠有幸在海上親眼見證自己設計的火箭飛向太空,是對自己工作最大的肯定!

(記者/林至柔)

掉落在貴州某鄉的「中星9號」衛星火箭助推器墜落殘骸。(中新社資料照片)
掉落在貴州某鄉的「中星9號」衛星火箭助推器墜落殘骸。(中新社資料照片)

小靈通 衛星為何要在海上發射?

與傳統的陸地發射相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具有靈活性強、任務適應性好、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由於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會多次進行艙段的分離,內陸火箭發射場周邊的火箭殘骸落區不再是絕對的無人區。因此在設計火箭的飛行軌跡時,寧可犧牲運載能力也要盡量避開村鎮,同時,在每次發射任務之前,還要將落區內百姓疏散到安全地帶,保障人員安全,給當地百姓帶來極大的不便,也增加了火箭發射的經濟成本和工作難度。採取海上發射,靈活選擇發射點,航區和殘骸落區大多為公海,有效解決航落區安全性問題。(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