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25・旺報-綜合報導
文化巨擘林谷芳 深耕兩岸30年

曾獲選為「中華文化人物」 直言50年隔絕發展讓彼此互補

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一直站在文化交流第一線,台灣知名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數十年間往返兩岸600餘次,2016年獲大陸中華文化促進會選為「中華文化人物」,被譽為「台灣文化界數十年來唯一持守中國牌而不倒之文化標杆」。

林谷芳認為兩岸在文化上實則優勢互補,卻往往失之「信息不對等」而產生反效果。 講禪、講中華文化,林谷芳在大陸從學者眾,也多視台北書院為安靜座落於台北,文化人必定要參訪的文化地標之一。

台北書院是文化人必定要參訪的文化地標之一。 (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書院是文化人必定要參訪的文化地標之一。(本報系資料照片)

雙方困於信息不對等

林谷芳直言:「兩岸經歷50年的隔絕,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發展出各自的路,彼此正好互補。」他指出台灣對中國特質的詮釋,對儒道釋的整體理解與實踐的到位,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便是彼此互補合作可發揮最佳成果的實證。
「台灣在美學表達的開放性,接軌世界的能力,以及不落於主題先行的思維模式,都正可補足大陸。」
但林谷芳也指出,兩岸在實際交流上卻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等」而產生反效果,台灣流於對大陸的觀照不全面,而過度主觀地看大陸,忽視了大陸的強項及飛躍式的進步,林谷芳舉例:「以文創來說,上海如今也很強。」

2017年1月11日,大陸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獲此殊榮。(中新社)
2017年1月11日,大陸中華文化人物頒授典禮,台北書院山長林谷芳獲此殊榮。(中新社)

陸不能只訴諸民族情感

林谷芳觀察,大陸對台則因於慣性而難免僵化,一如繼往地只訴諸民族情感在目前已達不到效果。例如:頂尖表演家來台的演出,基於友好訴求而贈票不售票,反而只吸引同溫層,使優秀團體來台未得到文化圈的共鳴與台灣社會的重視。林谷芳呼籲:「大陸應該要找到有效的涉入方式,拿出自己的強項,大化無形,不能只單一地訴諸民族情感。」

「大陸的體量大,分工細,各門類的專家多且能達到極致。」林谷芳以前年北京高等藝術學校師生來訪為例,「我現場請中國音樂學院的琵琶教師,與北京舞蹈學院的舞蹈老師即興相配合演出,3分演的即興表演可說是天衣無縫!」
林谷芳心態寬廣地直言:「看得清楚的人必須站出來說話」,而文促會現任主席王石也曾表示:「林谷芳是談兩岸文化優勢互補議題上最有底氣的一個人」。

台文化底蘊漸失

「台灣前20年是有優勢的,但近年台灣卻丟掉最核心的部分!」作為禪者、文化評論人,林谷芳為兩岸當前的文化發展及未來把脈,他直言:「台灣是陷入多元的迷思之中。」
「多元應是現象,是文化發展的條件之一,而不應是終極的追求;以多元為終極追求,一味強調,只會稀釋原先核心的文化精神與價值,而其實文化的根,並不會因為這種多元的稀釋就真的不存在,這樣做,只是加速喪失自己的重要立基。」林谷芳指出,台灣早期因鴻儒巨匠、民間高人跟隨國府來台,形塑的「民國風」一度在大陸形成風尚,台灣人應看清楚自己的優勢在於有這樣的文化底蘊,「這些在大陸因為斷層和時代侷限,研究者多,但生命體現坦白說還是相對較少的。」
「台灣在文化上是雖小猶大」,在林谷芳看來「厚實的文化根底」曾是台灣得以引領風騷的強項,如今卻大幅銳減,面對大陸從上而下強調「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的聲量,林谷芳雖不諱言「勢頭大,難免泥砂俱下」但聚焦的能量仍不容小覷,以非遺為例,台灣雖領先大陸設傳統藝術中心,但受台灣啟發而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讓大陸至今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項目已成全球之最。
「大陸是19世紀和21世紀的混合體,地理、發展跨度甚大,不能以單一視角、單一觀點來看。」林谷芳認為今日的台灣,更應思考台灣所累積溫潤精緻的文化內涵,在今日的華人社會,兩岸關係中可扮演的角色,才是面對未來發展的積極態度。(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