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31・旺報-綜合報導
億年前「琥珀鳥」現蹤 新譜古鳥類史

陸學者於緬甸發現 命名為「陳光琥珀鳥」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中外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科研團隊,首次在產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的琥珀中所發現的古鳥類新物種,且將其命名為「琥珀鳥」。

這隻被困在琥珀的古鳥,是目前最完整、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此鳥的第三腳趾出奇的長,近乎是第二趾的兩倍,這樣的腳無論是在滅絕的鳥類還是現代鳥類中都是第一次觀察到。該研究發表在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這隻被困在琥珀的古鳥,其第三腳趾出奇的長,近乎是第二腳趾的兩倍。(取自微博@澎湃新聞)
這隻被困在琥珀的古鳥,其第三腳趾出奇的長,近乎是第二腳趾的兩倍。(取自微博@澎湃新聞)

第三腳趾特別長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我看到這塊琥珀的時候非常驚訝,這塊琥珀表明古鳥類的多樣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琥珀鳥的軟組織保存得非常好,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其角質鱗絲狀羽稀疏分布於趾骨的背側表面,還有左翼尖的羽毛區域暴露於琥珀表面,並具有目前已發現的中生代鳥類都沒有的特徵,對理解古鳥類的行為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新發現的琥珀古鳥屬於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有較強的飛行能力,拇趾與其他三趾對握,適宜樹棲,但最終在白堊紀末期與恐龍一起完全滅絕。
此次新發現的化石標本來自於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此鳥的第三腳趾出奇的長,近乎是第二趾的兩倍。研究人員猜測,這隻鳥可能利用它的長腳趾鉤出樹幹裡的蟲子來食用。為什麼琥珀鳥會演化出這麼長的第三趾仍然是一個迷。現存動物中,唯一有類似比例的只有馬達加斯加的一種原猴類,叫指猴(Aye-aye)。指猴用它的指頭敲擊樹幹尋找食物,並用它長長的第三指深入樹皮中將蛀蟲摳取出來吞食,揭示了鳥類曾經利用但後來拋棄的一些可能捕食策略。

首次在產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的琥珀中發現古鳥類新物種,其被命名為「陳光琥珀鳥」。 (取自微博@澎湃新聞)
首次在產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的琥珀中發現古鳥類新物種,其被命名為「陳光琥珀鳥」。(取自微博@澎湃新聞)

個體比麻雀嬌小

邢立達與他的團隊用顯微電腦斷層「CT」掃描了這顆白堊紀時期的琥珀,並重建了鳥足的3D形態。他們發現此鳥的第三趾長約9.8毫米,與腳部其他骨骼的比例,要比鳥的其他腳部結構要長得多。研究人員同時測量了62種現代鳥類與20種白堊紀古鳥類的足部比例,沒有發現任何其他鳥類有如此的骨骼形態。
基於以上特徵,該研究團隊將標本定為新屬新種,並命名陳光琥珀鳥,意為琥珀中的鳥,而陳光則是向發現化石的騰沖虎魄閣博物館館長陳光致敬。
研究人員根據化石的大小推斷琥珀鳥個體比麻雀還要小,它彎曲的足部形態,以及與其他趾頭反向的第一趾都暗示了琥珀鳥是樹棲鳥類。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Jingmai O’Connor)說,現存鳥類中根本沒有與琥珀鳥類似的腳部結構,這也說明古鳥類也許與現存鳥類有著非常不一樣的行為習性。這塊琥珀化石展現給我們古鳥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曾嘗試占據一個獨特的生態空間。
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胡岡谷地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和恐龍包裹體,引起極大轟動。此後,該團隊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如琥珀中首次蛇類紀錄等。(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 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

是地質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後一個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位於侏羅紀和古近紀之間,開始於1.45億年前,結束於6600萬年前,歷經79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這時期,大陸被海洋分開,地球變得溫暖、乾旱。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蜜蜂、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以及被子植物也出現於此時期。(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