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野性三江源呼喊 動物們回來了

各界專家投入 參與生態改善

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被大陸三江源的大自然感召吸引,陸續前來參與生態改善。在青海省玉樹的雜多縣昂賽鄉,有一支北京大學和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年輕的科研團隊,他們為三江源生態治理建言獻策,每年要駐點研究11個月。長期在野外奔走露宿,他們滿是泥漬,皮膚黝黑,卻樂在其中。

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三江源專案主任趙翔,常駕車穿行陡崖上蜿蜒狹窄的「搓板路」,好幾次命懸一線。他所在的團隊5年來追蹤到100多隻雪豹,發現一度匿跡的歐亞水獺和荒漠貓,驚豔了世界生態學界。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牧民為野生動物背送草料。(新華社資料照片)
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牧民為野生動物背送草料。(新華社資料照片)

牧民齊心種草植樹

「在三江源,你的每一份付出都不會徒勞。」49歲的唐瑞來自英國,每年近兩個月跋涉在三江源,幫助牧民更好應對「人獸衝突」等難題。長期風吹日曬,這位「老外牧民」老得越來越快,臉上卻常帶笑容。
也有人愛上三江源,獻出了最好的年華甚至生命。原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蘇建平,曾30餘次深入可哥西里,直到2018年因癌症辭世。「熱愛三江源,就必須用一生去親近。」蘇建平曾經這樣闡釋自己的初心。
為了保護三江源,當地人也一起奉獻心血。在「三九」寒天的瑪多縣黃河鄉,7位牧民蹚著齊膝積雪、背著數十斤牧草頂風前行,只為給大雪中「斷頓」的藏野驢送糧食。在果洛州瑪沁縣大武鄉,54歲的牧民多布旦連續種草14年,成功染綠了格多村上萬畝黑土灘。在果洛州班瑪縣瑪可河原始林區,曾是一名伐木能手的朱富海,如今春季日均栽種40株樹苗,平均每半個月穿壞一雙鞋子。

陸投入逾180億人幣

14年來,大陸在三江源地區持續投入逾180億元人民幣。如今,在黃河源能見到及膝高的大片草原,在瀾滄江源遇到鑽不進人的密林,在長江源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廣闊濕地。三江源這塊「巨型海綿」再度豐潤充盈,涵水造水能力穩步提升。
許多三江源牧民都說,「草高了、水多了、風沙小了、氣候好了。」天藍、水清、草綠的景象在三江源多地顯現,一度藏匿消失的野生動物,開始大規模出現在人類視野。

在自然保護區裡奔跑的藏野驢。(新華社資料照片)
在自然保護區裡奔跑的藏野驢。(新華社資料照片)

藏羚羊奔越馬路

2017年10月,在大陸青海雜多縣昂賽鄉遊覽的大學畢業生李雨日含,一天之內看到了7隻雪豹。去年夏季,貨車司機肖楠目睹上千隻藏羚羊奔騰穿越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的震撼場景。今年1月,黃河源頭調研隨行車輛與近百隻藏野驢肩並肩地,進行了一次長距離賽跑。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保護處處長久謝表示,2018年的最新遙感監測結果顯示,與2013年底相比,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蓋度再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則由4.8%提高到7.43%,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
食草動物種群成百上千,食肉旗艦物種被頻頻目擊,野生動物不再懼怕人類,這些信號,都是對三江源地區生態恢復最有力的佐證。
越來越多的三江源牧民端上「生態碗」吃上「綠色飯」,通過開辦牧家樂、藏餐館,甚至「眾籌」加油站,瞄準外地生態自駕遊群體,走上了致富路。1.7萬牧民當上生態管護員,每年人均穩獲收入2.16萬元人民幣。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谷特許經營點,政府培訓22戶牧民成為生態嚮導。香港遊客傅詠芹和嚮導一同前往生態體驗點,在瀾滄江旁上千年歷史的原始森林行進,暫時忘記了高原反應的她表示,「全國首個國家公園,毫不遜色于美國黃石公園和英國湖區,能讓人靜下心來在感受自然中頓悟。」(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