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統計數字指出,大陸境內的橋梁總數破百萬,其中公路橋梁逾80萬座,鐵路橋梁逾20萬座,而高鐵橋梁累積長度超過1萬公里,已是全球第一橋梁大國。對參與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吳立斌來說,橋就代表家,因為從祖父吳秋順開始,祖孫三代以62年歲月投注在興建橋梁,至今已蓋40座。
吳家住在廣東番禺,高齡86歲的吳秋順出身木工世家,祖上原本興建祠堂、祖廟等大型建築;他16歲繼承家業,蓋房子也蓋小木橋、石拱橋;1984年廣州建造跨越珠江的洛溪大橋時,他加入工程隊,1988年完成這座大陸首見的大跨徑連續鋼構橋。其後,他又成了廣州虎門大橋的工程人員,甚至到非洲尚比亞蓋橋,一生參與30多座大橋的建設。
繼承家業放棄從軍夢
吳燦國是吳秋順的兒子,原本因電視劇影響,夢想從軍,但父親怕祖傳手藝後繼無人,要求他接下祖業,他只好放棄從軍夢,1981年跟隨父親參與建橋。當時是大陸懸索橋爆發的年代,第1座大型懸索橋虎門大橋即有他辛苦流下的血汗,其後,他參與九江大橋、德慶西江大橋等9座大橋興建。
吳燦國知道放開夢想的難過,但兒子吳立斌念大學時,他還是像父親吳秋順一樣,要求兒子放棄生物系及醫生夢,改念建築。對吳立斌來說,改念廣東工業大學土木系似乎也還好,因為小時候他愛聽祖父吳秋順講建橋的故事,父親吳燦國更是從他2歲時起,就把他帶到了工地生活,讓吳立斌對橋梁有許多感觸。
畢業後學以致用
2012年大學畢業後,吳立斌正好趕上大陸橋梁建造巔峰期,平均每年建造2萬座新橋,他的所學有太多發揮空間,尤其是加入港珠澳大橋興建行列。他表示,自己負責研究難度最大的CB04標段,評估樁基類型的前期可行性,最後應用雙摻、單摻礦物摻合料的對比優化,設計出適合港珠澳大橋樁基施工並滿足高耐久性的C45高性能混凝土,順利完成這段珠江航道最繁忙區段、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的橋面。現在他忙著蓋廣東湛江的東雷高速通明海特大橋。
62年間,吳家祖孫三代蓋了40座橋,以前吳立斌每天走祖父建造的洛溪大橋回家,現在換成他帶著祖父、父親走在他蓋的港珠澳大橋上,未來他還要帶2位長輩走過更多他建造的橋。
湖北張家建4座長江大橋
在湖北武漢有個以建橋梁傳承的祖孫三代,張玉喜、張建橋與張博君祖孫三代先後花64年,參與4座跨越長江大橋的建設,還有更多城市高架橋與其它跨江河大橋在他們手上完成。
1955年,祖父張玉喜參與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建造,打通號稱「南北大動脈」的京廣鐵路;其後,他加入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當時出生的張家二代直接就被命名為「張建橋」。他也沒有辜負其父的期望,長大後成為橋梁工程師,參加曾獲大陸建築工程最高榮譽「魯班獎」的蕪湖長江大橋、太原市南中環橋等橋梁的建設。
聽爺爺講建橋的故事,是「橋三代」孫子張博君最深刻的童年記憶,讓他從小有了「橋梁情結」,雖然大學念的是軍校,但畢業後,他仍進入橋梁建築業,並逐漸成為橋梁工程師,2013年開始到山西太原蓋橋,參加北中環橋、攝樂橋的建設。現在他是中鐵大橋局七公司最出色的工程師之一,正在為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的收尾工作忙碌著。這座橋是武漢長江第10座跨江大橋,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雙層公路懸索橋,主跨1700公尺,9月20日竣工驗收,預計今年底通車。
雖然祖父已過世,但對張建橋與張博君父子來說,祖孫三代對橋梁建設的摯愛,在潛移默化中的代際傳遞,讓這個家族有了割捨不斷的「橋梁情結」。(記者/廖慧娟)
小靈通 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
湖北省武漢市第10座長江大橋,連接漢陽區與武昌區,2014年12月3日動工興建,2018年12月29日合龍、全線貫通,2019年9月20日完成峻工驗收。橋梁採用雙層公路懸索橋設計,兩岸接線採用雙層高架橋及地面輔道建設方式,全長4134.377公尺,寬33公尺,主橋長1700公尺,引橋全長2434.377公尺,照明控制系統採用智慧遠端照明。上層橋面為雙向6車道城市快速路,限速每小時80公里,下層為雙向4車道城市主幹道,限速每小時60公里,並設有非機動車道及人行觀光道、觀景平台,供行人通行、觀光。(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