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1・旺報-綜合報導
漆器醫生巧手還魂 重現文物風華

湖北博物館李瀾團隊 用熱情傳承修復技藝

著名的湖北省博物館,除了曾侯乙編鐘和越王勾踐劍這兩件鎮館之寶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造型和紋飾十分精美的出土漆器。這些精美漆器在剛出土時,都不怎麼「上鏡」,靠著在博物館內有一個神祕的樓層,省博漆器保護工作室研究館員、江漢大學美術學院校外導師李瀾及3位研究所畢業的學生,在這裡為漆器文物「看診」,充當「漆器醫生」的角色,讓它們恢復昔日光彩。

李瀾說,修復的時長取決於文物的病害是否嚴重。「我曾經修復的兩件銀平脫漆器,花費了1年多時間」。脫水定形、清洗、加固、補配、打磨、上漆、乾燥等一系列修復保護工作步驟,一步也不能少,慢工才能出細活。

「漆器醫生」讓殘破文物重新活過來。圖為2018年10月16日,遊客在平遙古城渾漆齋大院的展銷店內挑選漆器。(新華社) 
「漆器醫生」讓殘破文物重新活過來。圖為2018年10月16日,遊客在平遙古城渾漆齋大院的展銷店內挑選漆器。(新華社)

集中會診分類治療

在湖北省博物館,距今已有將近2500年歷史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種類包括樂器、兵器、食器、禮器、生活用器等,不僅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而且造型和紋飾十分精美。這些漆器見證中國使用漆器的年代久遠。
湖北省博物館在出土飽水漆器脫水修復保護方面獨具特色,很多漆器研究者、愛好者慕名前來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在李瀾看來,從事這份工作,是熱愛,是情懷,更是責任和傳承。文物們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煥發昔日光彩,完成華麗轉身。因為他們的熱忱與執著,讓一件件文物煥發出生機與光彩,賦予文物溫度和靈魂。
李瀾打了個通俗易懂的比方,文物修復部門就像是給文物看病的「醫院」,「病人」病了也需要先「分診」。人的體質是有差異的,文物也是如此。「典型病害很多,個案也不少,我們都需要集中會診,分類治療,討論出最佳方案。」在她看來,這是一項很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不斷學習。

修復漆器過程繁複,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圖為修復專家在修復竹木漆器文物。(新華社資料照片)
修復漆器過程繁複,需要耐心更需要時間。圖為修復專家在修復竹木漆器文物。(新華社資料照片)

過程繁複慢工細活

李瀾說,南方氣候濕潤,地下水位較高,出土的漆器通常都處於飽水狀態。在對飽水漆器進行修復前,都需要進行脫水定形處理。經過漫長的脫水、乾燥,文物才可以進入正式的修復環節。
用來修文物的材料也十分講究。對於破損的文物來說,磚灰、木屑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目前,工作室使用的磚灰,都來自山西平遙遂初堂許冠予先生的贊助。
磚灰來自明清兩代老房子的磚,製成磚灰的工序十分繁雜。拿回老房子的磚首先反復清洗乾淨,自然晾乾後,把磚用錘子搗爛。再用機器碾壓成粉,把粉放在缸里加水。從第一個缸裡直到第七個缸裡反覆漂洗過濾,最後把第七個缸裡經過漂洗過濾的磚灰沉澱。把上面的水去掉後,第一層可以做漆面推光使用,第二層做漆灰的最後一層,第三層可以做漆灰的中層,最下面的就是漆灰中所說粗灰,也是緊靠木胎的第一層灰。

漆器的塗料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汁液加工製成。圖為大漆匠人在濾漆。(新華社資料照片)
漆器的塗料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汁液加工製成。圖為大漆匠人在濾漆。(新華社資料照片)

還原真實獲成就感

來到這裡以後,「醫生」之一的宋瑾發現藝術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修文物其實是一件枯燥單一的工作。但是,當一件殘破文物經過我的手還原到歷史的真實狀態時,就會很有成就感。」
葉天泰則完全是因為對漆器的喜愛。漆器修復中,大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用它做出來的器物有一種溫潤的光澤,和中國傳統的審美一樣。大漆在接觸空氣後,會慢慢變為褐色。4小時左右,大漆表面會乾涸硬化形成漆膜。
葉天泰尤其喜歡鑽研大漆,他說,中國和漆相關的成語,多與大漆的自然特徵有關,如膠似漆、烏漆墨黑、一團漆黑等等。(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