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5・旺報-綜合報導
放學先等等 加堂素質教育

陸小學推「四點半課堂」 引校外機構進校園

大陸中小學情況與台灣相同,特別是都會區家長受上班時間限制,孩子3點半下課無法及時接送,為解決「三點半現象」,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開始讓課外教育機構的素質教育課程進校園,推行「四點半課堂」,但官方嚴格把關收費標準,校方嚴禁商業化,導致此課後服務商機難尋,素質教育進校園仍大不易。

綜合陸媒報導,「三點半現象」常見於大陸一、二線城市,在學校下課後,校方和家長對孩子的活動都沒有明確安排,現在大陸許多城市教育局開始轉型模仿的,正是深圳運行的「四點半課堂模式」,也就是在放學後,引入校外素質教育機構在學校內開課。

門檻高 開課不易

乍看之下,「四點半課堂」彷彿為補教業帶來無限商機,但大陸教育部嚴禁以課後服務名義亂收費,故必須以政府補貼的方式讓學生上課,因此即便大多數學校從校外購買課程服務,卻從未向學生收費,卡在學校能支付的費用有限,課程進入校園的門檻較高,如果沒有優質的課程產品、良好的服務,難在學校開課,導致「課後三點半商機」並非誰都抓得住。

河北某籃球培訓機構負責人透露,如果學校真能與補教業合作,讓校外機構到學校開辦素質教育課程,「誰都想進校」,對補習班來說,直接在學校開課,便完全解決招生問題,「在學校裡,我們只負責教孩子,場地問題也解決了,能省去不少錢,我們收費低點也願意。」

福建一小學校門外,許多家長等候孩子放學。(中新社資料照片)
福建一小學校門外,許多家長等候孩子放學。(中新社資料照片)

北京某機器人教育機構老師方恒表示,即便他身處的補教機構與北京多所中小學達成「課後三點半」合作計畫,「去年經學生投票,只有學生們特別喜歡的課程才被留下來」,主要在於補教課程進入學校前,不只要把課程與教案送到地方教育部門審查,校方審查十分嚴格,而在進校後,每次上課還有學校老師旁聽,紀錄教學過程,開課大不易。

官方限制收費標準

再加上大陸官方嚴格把關課程收費,方恒還說,學校只支付老師的鐘點費,他每星期去北京昌平區的某國中上一堂機器人課,回程耗時約6小時車程,卻只能拿到300元鐘點費(人民幣,下同),但除去油錢和高速公路收費等,酬勞只剩下200元。

中啟教育創始人兼CEO盧文強說,過去學校和校外素質教育機構合作,時常發生校外機構老師遲到,甚至是不來,或是讓孩子上課玩手機、自習等情形,老師和機構專業性缺乏保障,而學校能接觸到的校外機構資訊相對有限,為確保學生與校方權益,大陸官方才會嚴格要求收費條件。(記者/李侑珊)

 

防商業化 陸校不透露補教單位

鄭州街頭的一大樓牆上,掛著補習班各種課程招生板。(新華社資料照片)
鄭州街頭的一大樓牆上,掛著補習班各種課程招生板。(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教育部在2017年2月頒布《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學校、補教單位不能對課後課程亂收費,為杜絕商業經營,湖北武漢有國中為避嫌,甚至不讓家長知道授課單位,避免家長懷疑學校變相為補教機構宣傳或當中存在利益關係。
根據未來網報導,雖然大陸官方把關嚴格,實際上,每年仍有許多素質教育機構盼將課程送進中小學,大陸科普平台「鯊魚公園」創始人張永琪曾表示,素質教育進入校園,其中大部分費用都被納入財政預算,或由政府補貼、學校支持、家長合理分擔,因此具備公益性質,很難變成補習營收。
張永琪也提到,校外機構進入學校課後服務,更能推廣科普教育,像是STEM教育在大陸宣傳非常有限,家長和學生也接觸不多,若能以「課後三點半」進校授課,提供企業一個被認識的機會。
不過受到官方禁令的限制,武漢一名國中老師透露,他所處的學校,課後課程大多邀請大學教授、相關科系大專生來教授,甚至為了避免利益糾紛,學校要求不得向家長透露合作的補教機構,以此避免商業化的嫌疑。不過即便限制重重,補教業仍積極盼能與學校合作,旁敲側擊打開招生機會。(記者/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