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6・旺報-綜合報導
雲南新發現 高黎貢比氏鼯鼠

首見活體 被確認是珍稀且瀕危新物種

大陸又發現一種珍稀且專家稱瀕危等級離滅絕只有一步之遙的特有種動物,一個由大陸和澳洲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雲南保山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該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學期刊《ZooKeys》上。比氏鼯鼠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哺乳動物之一,此前在全球僅發現兩例該物種標本,發現該物種活體尚屬首次。

中澳研究團隊根據獲得的兩件比氏鼯鼠標本以及兩組野外觀察紀錄,在詳細比較了已知的比氏鼯鼠標本的皮張、顱骨和牙齒特徵後,高黎貢山新發現的比氏鼯鼠種群被確認為一新物種。

高黎貢比氏鼯鼠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物種,國際上尚未對其瀕危程度進行評級。(取自央視網)
高黎貢比氏鼯鼠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物種,國際上尚未對其瀕危程度進行評級。(取自央視網)

之前只有兩隻標本

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權博士介紹說,在本研究之前全球僅發現過兩隻該屬物種的標本,且分屬兩個不同的物種,分別為印度比氏鼯鼠和寮國比氏鼯鼠。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印度比氏鼯鼠的瀕危等級定為「極度瀕危」,該等級離滅絕僅一步之遙。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曾聯合100多位科學家從全球1200種多年未現身的動植物物種中挑選出25種「最想找到的失蹤物種」,印度比氏鼯鼠名列其中。

研究人員確定高黎貢比氏鼯鼠是哺乳動物新物種。(取自央視網)
研究人員確定高黎貢比氏鼯鼠是哺乳動物新物種。(取自央視網)

李權說,本研究填補了印度比氏鼯鼠和寮國比氏鼯鼠分布區之間寬達1250公里的空隙,暗示比氏鼯鼠的分布範圍遠比之前學界認為的廣闊。比氏鼯鼠棲息於低海拔森林,很容易受到人類活動干擾,亟待加強對該珍稀瀕危屬種的生態分布和保護研究。

加強監測計畫保護

目前,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加強對高黎貢比氏鼯鼠的監測調查,以盡快摸清該物種在保護區內的分布狀況和種群數量,制定合理的保護計畫。

比氏鼯鼠屬是亞洲南部的特有屬,全世界僅曾記錄到兩個物種。第一種印度比氏鼯鼠,自印度學者Subhendu Saha於1981年根據一隻採自印度東北部的標本描述後,就再也沒有被正式記錄過。2013年寮國學者Daosavanh Sanamxay依據一隻購自寮國中部市場的標本,命名了第二個物種寮國比氏鼯鼠。在本研究之前,全世界對比氏鼯鼠的瞭解僅來自於這兩個標本。

夜行動物喜棲樹上

2018年3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權在整理研究所館藏鼯鼠標本時,意外發現了一隻比氏鼯鼠標本。之後在一個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科研人員組成的調查隊,在高黎貢山又獲得一隻比氏鼯鼠標本,並記錄到比氏鼯鼠野外活動的資訊。

在詳細比較已知比氏鼯鼠標本的皮張、顱骨和牙齒特徵後,發現採集自高黎貢山的比氏鼯鼠標本應被確認為一個新物種。研究人員以發現地將之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本研究為比氏鼯鼠這一世界珍稀獸類的研究和保護提供了新的認識。

高黎貢山具備極其多樣的生態系統。圖為山裡兩隻霜背大鼯鼠。 (新華社資料照片)
高黎貢山具備極其多樣的生態系統。圖為山裡兩隻霜背大鼯鼠。
(新華社資料照片)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局長姜明介紹,高黎貢比氏鼯鼠的發現地高黎貢山,是東喜馬拉雅地區、橫斷山地區、印緬地區三個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交匯地帶,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近年來,科研人員在高黎貢山陸續發現並監測到多個珍稀物種。

鼯鼠又稱飛鼠,為松鼠科下的一個族,可在大樹和懸崖間滑翔。鼯鼠為夜行動物,喜歡棲息在樹上,主要採食植物性食物。(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高黎貢比氏鼯鼠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新發現的哺乳動物新物種──高黎貢比氏鼯鼠。(取自央視網)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新發現的哺乳動物新物種──高黎貢比氏鼯鼠。(取自央視網)

學名為Biswamoyopterus gaoligongensis。頭體長度約為40-60公分左右,尾長約為60-62公分。後足7.8公分,耳朵長4.6公分;體重1.4-1.8公斤之間。上體背部的毛髮紅褐色,底部金屬灰色,中部紅褐色,黑色梢尖。像所有的飛鼠一樣,滑行得利於其飛膜以及尾巴,其飛膜可以撐開類似翅膀作用滑翔,而其尾巴可以控制方向。2019年7月18日,生物學期刊《ZooKeys》發表說,由中國和澳洲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新的比氏鼯鼠種群,經研究確認命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