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6・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16・旺報-綜合報導
長江護漁 為珍稀江豚保生機

瀕危物種鑽進漁網「迷魂陣」 或悶死或割傷

長江中除了經濟魚類,還生活著長江江豚、中華鱘、白鱘等家喻戶曉的旗艦物種,它們位於長江流域生物鏈的頂層,數量多寡直接反映了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由於酷漁濫捕、交通航運和水體汙染等多種原因,這些珍稀物種正在離我們遠去。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表示,這些旗艦物種都是以魚類和一些底棲動物為食,無序的捕魚行為減少了食物來源,也會對牠們造成直接傷害。「水生所曾經一次救助了多頭長江江豚,因為沒有食物,牠們不得不鑽進『迷魂陣』吃魚,掙扎出來的過程中,有的被悶死,有的被漁網嚴重割傷。」

天然捕撈量僅占0.15%

「十年全面禁漁是對長江生態系統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舉措,給長江江豚在內許多旗艦物種的保護帶來了希望。」但全面禁漁是否會影響老百姓吃魚?王丁說,據統計,長江幹流每年的天然捕撈量已從1954年的42.7萬噸降至近年的不足10萬噸,與此同時水產養殖業蓬勃發展。相較於每年超過6000萬噸的全國水產品總量,如今長江幹流的天然捕撈量僅占到其中的0.15%。
大陸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說,長江已基本喪失漁業生產價值,捕撈漁業退出長江不僅不影響老百姓吃魚,反而有利於長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他表示,人工養殖魚類在經過多代繁衍後,不可避免會出現遺傳多樣性退化,需要補充優質的野生親魚改善種群,長江正是魚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在李彥亮看來,保護好長江的野生魚類,關乎大陸水產養殖業的未來。

漁民張傳國不再捕魚了,2018年他轉業成為長江江豚巡護員。(新華社資料照片)
漁民張傳國不再捕魚了,2018年他轉業成為長江江豚巡護員。(新華社資料照片)

輔導漁民轉業 創雙贏

作為一名工作近40年的老漁政人,李彥亮對長江裡的魚和長江上的漁民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長江全流域禁漁不僅是為了魚,更是為了漁民。《方案》的出台,就是為了打破『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的惡性循環!」
早在2017年,流經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長江一級支流赤水河就已作為試點,率先實施全面禁漁10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赤水管理站站長劉定明說,為了保護赤水河的生態環境,赤水市2015年啟動了天然水域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工作,投入資金3252.31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1億4000萬元。全市138戶207名捕撈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實現了轉產轉業。
2016年,赤水市元厚鎮陛詔村漁民楊正雄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利用補助經費開起了「高山生態魚養殖場」,並在城區開了一家餐館,自產自銷自己的高山生態魚。「現在一年的收入將近20萬元,比以前『靠水吃水』強多了!」楊正雄的成功轉型是赤水市脫貧摘帽的一個縮影,也為長江全流域的禁漁工作堅定了信心。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