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4・旺報

2018-04-24・旺報
國樂、民樂 兩岸二胡教育大不同

陸重技巧、服從性高 台較多元、創意十足

同樣都是學二胡、琵琶,國樂、民樂兩岸音樂教育大不同!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施德玉分析兩岸國樂及民樂教育發現,中國大陸重視技術、思想,個別課一周兩小時,必修則是共產黨思想教育,教出來的民樂學子技巧極好,服從性高。台灣個別課每周僅一小時,強調多元文史哲選修課程,學生普遍創意十足,在限制裡找出口,深具彈性。

施德玉表示,只有了解兩岸學校規劃國樂與民樂課程的用意與目的,再進行課程學分數、時數的排比,才能深入探究兩岸培育國樂人才的異同,「課程的不同,時數的不同,也可以看出兩岸的國樂或民樂教育想要培養怎樣的人才。」

通識人文著重點不同

施德玉排比分析顯示,「台灣三所大學國樂系的課程,比較重視國文、外文、自然、社會學科和服務學習;大陸的三所音樂學院國樂系的課程,比較重視英文、思想道德和政治的面向。」

有趣的是,在兩岸不同著重點的通識人文基礎訓練之下,台灣學生課程以社會、藝術居多,在人文素養上比較多訓練;大陸學生則要上「校風校紀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等,在思想道德和紀律上會比較嚴謹而專注。

重視技巧,演繹經典,上海民族樂團至今仍保留許多傳統經典曲目。(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重視技巧,演繹經典,上海民族樂團至今仍保留許多傳統經典曲目。(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施德玉以演奏琵琶出身,過去曾擔任台灣藝術大學國樂系系主任,文化大學國樂系兼任教授,退休之後擔任成大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

從課程反推得獎原因

在這份研究當中,她以台灣的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以及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共六所學校為主要基礎資料來源,從大學各自的民樂系或國樂系課表做深度分析。

施德玉認為,反推回去,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民族器樂比賽如果是開放報名,得獎者幾乎都是中國大陸音樂學子的原因了。

傳統人文意義 兩岸共同鑽研課題

兩岸國樂能快速的發展,和學校國樂教育有密切的關係。施德玉說,大概在1970年代左右,在台灣高等教育的大專體制中,陸續設立國樂專業科系,以培育國樂專業人才,經過幾十年的專業教育,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國樂專業人才,讓國樂能成為民眾喜愛的樂種。在中國大陸國樂成長環境更為周全,各地音樂學院的國樂專業學生,脈絡相傳,擁有更好的傳統音樂基礎,對於各地的音樂素材,能快速而有效率的汲取養分,往更精緻更現代的面向發展,所以兩岸的國樂是並進的演進。

河北文化館內,一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古箏。(新華社資料照片)
河北文化館內,一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古箏。(新華社資料照片)

從當代國樂演奏家或是作曲家等專業國樂人士的表現力來觀察,施德玉認為,傳統經典樂曲的與認識與積累以及樂曲中所賦予的人文意義,仍然是兩岸共同鑽研的重要課題。

施德玉說,從兩岸的教學內容可以反映出兩岸都希望能從傳統出發,進而加入現代觀念,栽培出具備現代創新思維的新型人才,「這部分兩岸的確非常接近。」施德玉分析,兩岸的國樂人才培訓仍然多半集中在專業器樂演奏者為主,不僅強調主修樂器或聲樂演唱的專業技巧和能力,尤其是各種類型的器樂合奏、室內樂、絲竹樂等,也是兩岸共同關注的重點。

兩岸也強調培育創作、理論研究和教學等方面人才的課程規畫,希望國樂科系畢業之後,可以持續朝不同的目標前進。此外,各校大多有設立作曲組,並且開設一些曲式分析、電腦音樂的相關課程讓主修作曲的學生,有更多的專業能力。在國樂教育方面也有心理學、社會學和教材教法等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不僅能演奏,還具有教學的能力。

(記者/趙靜瑜)